首页 >> 中药大全

中医药象二四气象与五味象作者仲易

中药大全  2019年06月27日  浏览:16 次

  本文导读:四气者,温、热、凉、寒也,亦称四性,分别取象于自然之春温一少阳、夏热一太阳、秋凉一少阴、冬寒一太阴。《景岳全书·气味》云:“气本乎天,气有四,曰寒热温凉是也……温热者,天之阳;寒凉者,天之阴也。”《神农本草经疏》亦云:“夫物之生也必禀乎天,其成也必资乎地。天布令,主发生,寒热温凉,四时之气行焉。” (-)四气象

  四气者,温、热、凉、寒也,亦称四性,分别取象于自然之春温一少阳、夏热一太阳、秋凉一少阴、冬寒一太阴。《景岳全书 气味》云: 气本乎天,气有四,曰寒热温凉是也 温热者,天之阳;寒凉者,天之阴也。 《神农本草经疏》亦云: 夫物之生也必禀乎天,其成也必资乎地。天布令,主发生,寒热温凉,四时之气行焉。

  理虽法四时,效却取人应。具体每味药的温、热、凉、寒之定当源于效象,即在人身上反复使用试验推导而出。凡能减轻或消除病人寒证,或常人服之有温热、上火感觉的即为温热药如附子、干姜、鹿茸等;凡能减轻或消除病人热证,或常人服之有寒凉类感觉诸如寒凉感,口淡,分泌物、排泄物变清稀等即为寒凉药,如黄连、石膏、金银花等。温与热,凉与寒同类,不过是药效程度之分。若服后寒热效果或感觉不明显者,则为平气,或称平性,说是四气,实为五气。有些药物很有趣,就以四气命名。如《侣山堂类辩》所说的 寒水石、腽肭脐、火硝、香薷之类,以气而命名 (注:这里的 香 不属四气,为气味之气)。

  因四气象源于功效证实与反推,因此,在诸象中可信度最高,实用性最强,以此为据评分当为 优 。但此象虽借自然四气为象,却非从药物本身的形、色、状、态等原象出发而演,而是据效而推,因此其经验性、临床可信度近乎十足,但真正意义上的原象药理性反不太强。

  (二)五味象

  既有 神农尝百草 之说,且相当多药物本身就是食物,因此中药之五味当以口尝而得为主,有些药物甚至以味命名。《侣山堂类辩》谓: 甘草、苦参、酸枣、细辛之类,以味而命名也。 但天然药物之味复杂,真正的味当不仅有五种。只是辛、甘、酸、苦、咸的味象鲜明,较易辨别,又可与五行、五脏相配,故以之为类。《本草备要》曰: 凡药酸属木入肝、苦属火入心、甘属土入脾、辛属金入肺、咸属水入肾,此五味之义也。 这里就产生了一个疑问,五味入五脏是五味配五行的生搬硬套,还是证之药物大多有据?笔者认为是大多有据。首先,五味配五行并非源于药物,而是源于木、火、土、金、水本味之括,药物参之,以为初步基准。然药物是治病的,以之硬套,尚未足为凭,当以临床为证。

  且看外感之病,多犯肺而见表证。治外感之药,简称为解表药,分细类而称之为辛温解表药、辛凉解表药。可见治肺之表药,不论寒热, 辛 味之具几乎是不言而喻的,此属大概率归纳。而咸入肾,酸入肝在概率上也相当靠谱。甘入脾是没有错,但在感觉上却有点泛,因为甘具补益之功,五脏均有虚,故甘味实是五脏均入,但以脾为主。盖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不管补哪个脏,似乎都绕不过脾,因此,若言甘味入哪个脏的概率最高,自然还是脾。何况甘味最显的几味药:甘草、蜂蜜、饴糖、大枣确是以入脾为主。这里还须明白一个道理,五味入五脏并不是五味独入五脏,不入他脏,而是五味各自喜入哪一个脏?先入哪一脏?以入哪一个脏的概率最高?不妨回忆一下,当我们吃辛辣的食物,如辣椒、芥末时,以哪一脏的反应最敏感?第一时间应是肺系的鼻子最感刺激。当我们吃过甜的食物时呢?脾胃的腻滞感应是最易产生的反应。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甘入脾是说得过去的。五味与五脏的对应关系中,联系最不密切的当属苦味,皆因苦味的功效有点漫散,能燥、能坚、能泄,作用范围较大。著名的三黄均苦,所入之脏就不一样,虽然最苦的黄连还是入心,但若对照其余四味,还是显得有点失分。总而言之,若五味入脏全班总体评价,除个别同学表现不理想外,得分当为 良 。

  作者:仲易。号:4949 525来源:知乎。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宝宝发烧引起抽搐
小孩晚上睡觉出汗怎么办
儿童多少度算发烧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