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美容

藩国俞胜为了一泓清水北上

中医美容  2020年07月18日  浏览:5 次

- 0 俞胜 连日来,在丹江口库区采访,在南水北调移民新村采访,总有一种精神让我为之震撼,总有一种情感在我的胸膛中激荡,我被移民们那种故土难离的泪、那种连根拔起的痛、那种背井离乡的奉献与牺牲、那种舍家为国的大爱所感动着,往往不能自已,泪流成行

一、最动情处是离乡

月是故乡圆,人是故乡亲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 宁要家乡一抔土,莫恋他乡万两金 这些耳熟能详的话语道出了中国人情感深处最难以割舍的浓浓乡土情。然而,根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体规划,短短两三年时间内,河南、湖北两省共移民 4.5万人,拆房、砍树、腾地 为了一泓清水北上,为了国家让路,他们不想搬也要搬,不能搬也得搬啊。于是,我看到 背井离乡 这个词的背后写满了苍凉与无奈、心酸与苦涩、奉献与牺牲。

为了南水北调,淅川县仓房镇农民何兆胜一生都在搬迁。因为丹江口水库的修建,1959年,2 岁的他,西进青海,后返流淅川;1966年, 0岁的他,南下湖北大柴湖,又返回老家。2005年,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开工。加高了14.6米后,蓄水水位提高到170米,正好淹没何兆胜的房子。淅川需要再次移民16.5万人,何兆胜再次搬迁。他的一生是丹江口库区千千万万移民的一个缩影。

淅川县移民干部向晓丽至今想起大石桥乡那位八十多岁的老太太,心仍感到一阵撕裂般的痛。那天,她进村做移民工作,老大娘用枯柴般的手拉住她,泣不成声地说: 活过了今天我就不一定能看见明天了,闺女啊,你就让我死在家乡吧,我这一辈子都在移民,移来移去的,我移怕了啊。 可是,再难也得搬啊,大娘,为了一泓清水北上,为了国家让路,我们没有一点商量的余地呀。 说完,向晓丽也泪流满面。

搬迁的前夜,淅川县香花镇一位老奶奶坐在家门口,一直默默地看着她生活了一辈子的房屋在弥漫起来的尘埃中消失。她一句话都不说,坐在那里,像一尊雕塑一般。我不知道当房屋倒塌的那一刻,她的心中涌起了怎样的波澜。

像这样的故事有很多,告别故土,在每一个移民的心口上都割了一刀,让每一个移民都痛彻心扉。 搬就搬吧,大家都得搬!都搬了就没有什么好伤心的了,哭啥呢! 话虽这么说,2010年6月17日,在走上搬迁车辆之前,淅川县凌岗村86岁的凌书杰老人仍然热泪横流。他带走了一瓶家乡的井水,还有一口早就准备好的棺材。86年来,他夜夜枕着老屋后面丹江的波涛声入眠。不知此去,那曾经熟悉的波光与涛声、渡船与港口,可能在异乡的梦里浮现?

在离别故土前的最后一天,凌岗村村民凌应军跪在祖宗的坟前,失声痛哭: 爷爷、奶奶,爹、娘,明天我们就要搬走了,再来看你们就不容易了。

离开难舍难分的故土,叩别长眠在地下的祖先,亲手拆掉祖祖辈辈居住过的老屋,砍掉自己亲手培育起来的果树,卖掉自己亲手养大的牛羊,与送行的亲友们含泪告别 那一刻,那恋恋不舍的目光,那热泪纷飞的表情,那伸出车窗外缓缓挥动的手臂 都在我的脑海中定格成一幅震撼人心的画面 世纪大移民啊!

南水北调受益区的人们啊,当你们喝到清澈甘甜的丹江水时,你们要知道,这其实不是水,是移民们的泪啊。

二、人狗故事断人肠

人类逐水而居,喜欢过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的农耕生活。然而,对于生活在丹江两岸的许多老百姓来说,谁曾想过这万顷碧波却成了他们一生颠沛流离的源头。移民,作出奉献和牺牲的其实不止这些老百姓,还有所有弱小的生灵。在丹江口库区采访,在南水北调移民新村采访,听来的两个关于狗的故事也常常让我感动得热泪盈眶。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却在移民们的口中流传至今。那是1966年,因为丹江大坝重建,水位上涨,淅川县10万移民含泪迁往湖北大柴湖。迁徙的队伍中,有仓房镇沿江一个村的40户人家。40户人家,家家都养了一只看家狗。搬迁的那一天,他们背上家乡的半袋土扶老携幼上船南下。按照移民政策,他们的狗却不能带上船。一行人凄凄惶惶的,人的前景都是未知数,哪有心思管狗呢。然而,船行之时,震撼人心的一面出现了:他们的40条狗追到江边,朝他们发出凄厉的呼唤。船渐渐远去,狗没有止步,它们仿佛商量好了似的,一起沿江追赶。船靠岸后,又乘坐大卡车,辗转7天后,移民们在暮色中到达大柴湖 这个曾经设想建劳改农场,却因条件太恶劣,改造任务太大而放弃了的地方。他们被迫涉过污水泥浆,摸到芦苇荡中寻找能遮风避雨的地方。这个晚上人活得连狗都不如,他们哪能想到自家的狗正日夜兼程地往这赶呢!第 天,他们正在用芦苇编扎着自己的窝棚。突然,狗叫声传来,他们瞬间呆立在那里。那是一个悲壮的场景,红日已经西沉,晚霞漂浮在高高芦苇的顶上,40条羸弱不堪的狗,像一群穿越硝烟弥漫战场的士兵,正缓缓地、疲惫不堪地、庄严地向他们走来 见到了主人,当场有 7条狗趴下不动了,再也站不起来了 它们撑破了生的极限,累死了,也是饿死了。移民们惊醒过来了,他们哭着扔掉手中的芦苇杆,跑过来抱起了剩下的三条狗,这一生,他们再也不会舍弃它们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现在。第二天就要搬迁了,要迁往五百里外的新乡辉县。到了村口,要上车了,狗却不能带走,淅川县滔河乡的姬老汉泪眼婆娑地抚摸着亲昵地拱在身边的大黄狗,说: 大黄啊,这次搬迁,政府怕人畜集中混载会引发传染病,不让带你走啊,天热,政府也是为了我们移民好。你就留在老家吧,等我们把新家安顿好了,过几天就回来接你。 大黄像听懂了姬老汉的话,抬起亮晶晶的眼,冲着姬老汉摇摇尾巴,望着姬老汉一家上车了,望着载有姬老汉一家的车队渐渐地远去了。从此它天天跑到村口,朝曾经车队远去的方向望呀望呀

新家不是天堂,到了新家,想把日子过得红火还得靠自己呀。姬老汉一忙就把回家接大黄的事忘了,偶尔也会想起大黄,但舍不得花那些路费和时间呀。只好安慰自己,那么聪明的一条狗,即使主人不在身边了,它哪里寻不到一口吃的呢。姬老汉没有想到,大黄不是寻不到一口吃的,而是见不到自己的主人,它没有了进食的欲望,即使是别人喂得出了机炮无用它,它也不吃。每天,只是往村口跑,站在那里远望,越望越凄凉,越望越消瘦下去 数月后,老家那边有人来,姬老汉向他打听大黄的事,听后鼻子一酸,当即买了车票往回赶。然而,还是晚了,那只陪伴他多年的大黄已经静静地卧在老屋的废墟上,头仍朝着村口的方向

狗是如此,那些沦为流浪者的猫呢?那些被宰杀了的牛羊呢?那些被砍伐了的树木呢?暗夜里,可曾有谁听过它们也在偷偷哭泣的声音?大地无语,生灵有泪。

三、愿做国家一块砖

第一次移民青海,何兆胜结识了后来成为他妻子的同为淅川移民的她,半个世纪以来,她跟着他移来移去,不曾有一句怨言。每次迁移前,她都是拉着丈夫的手,轻声细语地说: 你走到哪儿,我就跟你到哪儿。 可是,这一次,她却不能跟他走了。

2011年6月,搬迁的前一天,75岁的老人何兆胜缓缓地走到妻子的墓前,他弯下腰,仔细地清除掉坟堆上的几根杂草,抚摸着黄土,像抚摸着她那一张沧桑的脸,说: 老伴儿啊,这一回,我带不了你走呀 可是我能给你一个承诺,等我到了那一天,我还回这里来陪你。

何兆胜老人的外孙女姚坤玉记得,外公刚迁到新村时,她去外公家看望,问外公: 春节回老家那边,给您捎点什么过来呀? 老人听了,恳切地说: 娃儿啊,你要是回去了,就给我捎一瓶丹江的水吧。还有,就是去你外婆的坟前给我拍一张照片过来。

迁入地辉县与湿润的丹江口库区相比,气候干燥多了,不知道是不是气候,还是水土不服的原因,何兆胜老人只在新村过了一个春节,第二年的深秋就怀着对故乡的深深留恋离世了。然而,死后他也不能去陪老伴儿了。老人的儿子何宏涛说: 按照移民政策,父亲在这儿扎根,就只能埋在这儿了。从此,父亲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两座孤坟千里相隔永世相望。

在新家,当有问这位搬了一辈子家的老移民,如果再让他搬一次家,他还搬吗?出人意料地是,老人用颤抖的嗓音说: 搬啊,如果国家还用我这块地,我还搬!

搬吧,我们的老百姓都是国家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吧!

70岁的村民吴姣娥家住淅川县鱼关村,当年她也经历了移民大柴湖那场噩梦一般的迁移,后来一路逃难返回家乡。这次大移民,她的9个孩子中有6个将分别迁往 个安置地。拆散了再圆圆满满地聚到一起就不容易了。搬迁前夕,子女们怕老人难过,团团围坐在老人身旁。老人仔细地端详着孩子们的脸,她是一个都不想少呀。但她忍着骨肉分离之痛,强装着笑脸对孩子们说: 北京能喝上咱家的水,也是咱的光荣,不要让国家为难了,走吧。

四、日暮乡关何处是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有的人背井离乡了,再回故乡,根还在,故乡风物未改,只是人已老,儿童相见不识。然而,对于丹江口库区的移民来说,离开家乡,根就没有了。不只是房子在搬迁前夕,变成烟尘。当大水淹没他们的家乡,他们还能找到门前的石碾吗?还能寻见那曾经闭着眼也能走过的小路吗?一切都将是白茫茫的一片,他们再也回不去了。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淅川县史志研究室主任科员明新胜最近很忙,他要把那些即将消失的村庄都拍成照片。让照片记住历史,让影像留住移民们的精神家园。

1964年,始建于明成化7年,有着近500年历史的淅川老县城被丹江口水库淹没。老县城的街道完全按照八卦图形式规划,城墙、城门、庙宇、古建筑都以此兴建,是一个极富特色的古城。同一年,还应该增加对一些营养知识的积累千年古镇李官桥也在水下消失。李官桥镇的规模相当于淅川老县城的4倍,由于地处鄂豫陕三省交界,当年商贾云集,热闹非凡。当年,由于身处特殊的历史时期,这两座城镇沉没时,连一张照片都没有留下,后人再也无法目睹他们的昔日繁华。让明新胜扼腕叹息。

现在的游客在淅川游览 中国四大名刹 之一的香严寺时,很少有人知道与它齐名的下寺。 上寺的房子下寺的塔 ,下寺以高塔闻名于世,最高的塔 半截还在天里头 ,堪称当时的摩天大楼。它同样于1964年沉入水底,同样没有留下一张图片。

不见了,什么都不见了。那些让淅川人自豪的历史遗存,现在甚至都见不到一张照片。 每次看到丹江口水库,每次向人讲述淅川的历史时,明新胜都会感到心中针扎一般的痛。

当水位抬高时,屈原写下千古名篇《国殇》的岵山、欧阳修苦读诗书的龙巢寺、楚国时就有先人繁衍生息的白亭村 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都将永远化成记忆。丹江岸边还有许多古老的故事,许多文人墨客的足迹,许多悠久的文化,这一切都是丹江留给后世子孙们的灿烂遗产,然而一夜水来,这些都沉没水底了。

我的家,在丹江下 ,当祖居不可见兮,只能回望万顷碧波时,回来寻根的移民怎能不发出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的浩叹呢?

五、落地生根是为家

在丹江口库区,我们走访了两处就近安置的移民新村,走进移民们的家中。我们 把酒话桑麻 ,却再也没有 开轩面场圃 的风光了。这两处移民新村都是联排二层的建筑,城镇化的迹象明显。然而,简陋的家具、凌乱的陈设时刻提醒着我们,他们过惯了 柴门闻犬吠,鸡鸣桑树颠 的村野散漫生活,搬上楼来,住得惯吗?果然,就有老百姓使不惯液化气,在后院垒了一个柴灶,他也许是觉得还是柴灶做的饭吃起来香吧。就有老百姓使不惯城里的座便器,在后院砌了一个旱厕。你不能说农民不讲卫生,他自己侍弄庄稼地,总是觉得 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

78岁的谢其顺老人,来自淅川县马港,他一生经历了三次搬迁,现安置在邓州市裴营乡和谐社区。这个安置点离邓州市区只有5公里远。谢老汉的穿着很朴素,大约是刚从地里干完农活回来,身上汗涔涔的,抓着草帽不停地扇着风。问起他目前的经济状况,谢老汉说他的收入主要靠种地,当然了,他有一子一女,儿子在外面搞建筑,女儿也很孝顺,每年都能给他贴补一些钱。目前的日子虽然不容易,但谢老汉很知足,说: 既然搬过来了,过日子总归要靠自己的手,哪有让政府白养着的道理啊。

在淅川厚坡镇柴沟移民新村,57岁的老曹已经是三个孙子的爷爷。进门的堂屋里停放着一辆农用三轮车,是老曹从老家香花镇带过来的。因为门前的街道并不宽广,三轮车不好停放在街上。现在,他就靠这辆三轮车拉些零活,挣些零花钱。老曹还有一份收入是种地,在新村,每人分得了一亩四分旱地。可是,取水困难,去年一亩地只能收二三百斤小麦。今年的旱情更严重,老曹对地里的收入不抱奢望。他有两个儿子,一个在福建打工,一个在广东打工。靠儿子贴补,今年的日子总能过得下去。

堂屋里除了三轮车外,进门左边摆放着几张破旧的椅子,右边一个已经看不出原来颜色的矮柜上摆放着一台11英寸的黑白电视机 这些都是老曹从香花镇带过来的家当,此刻,它们静静地守在老曹的堂屋中,述说着老家的往事。

见我的目光停留在三十多年前流行的黑白电视机上,老曹似乎感到有些不好意思,他解释说,他们家也有彩电,是十年前买的,在卧室里。

我推开老曹卧室的门看,一个六岁、一个三岁的小孙子正在床上熟睡,两张小脸上汗水混着泥灰,像两只小泥猴。床边的一个大脑袋电视机满满当当地占据了写字桌的台面,大约有17英寸大小。

退回堂屋,问老曹,觉得新家怎么样?老曹说: 咱老家是山区,孩子上学不方便,这边孩子上学还有交通都很方便,还是新家出路大一些。 我就多嘴问了老曹一句: 那您是觉得这儿比老家好了?

老曹动情地说: 还是老家好,老家虽然交通不如这儿方便,房前屋后想种啥就种啥,用水也方便 说着说着,老曹的眼泪就扑簌簌地往出流了

男儿有泪不轻弹,当一位五十多岁的汉子站在你的面前,情不自禁地抹泪,你的心中是什么感觉?那一刻,我心中只想,这些都是多么好的老百姓啊,他们背井离乡,抛家舍业,为了国家,却对国家无所求;只要给他们一个能过上美好生活的希望,他们就会像一粒种子,落到哪里就会在哪里顽强地生长。

六、秉烛青史照人寰

为了南水北调,为了国家利益,库区移民抛家舍业,付出了难以想象的奉献与牺牲。在丹江口库区采访,在南水北调移民新村采访,总有一种精神让人为之震撼,总有一种力量让人心潮激荡。

从几十万移民身上,我们看到了我们的老百姓是天底下最纯朴的老百姓,是天底下最善良的老百姓,是天底下最能忍辱负重的老百姓,是天底下最能包容宽厚的老百姓。我们能忘记他们吗?

北京人民不会忘记这些为一池清水北上而献出家园的父老乡亲们。2011年9月2 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的刘淇,来到丹江口库区,在渠首水源地品尝了一杯甘甜的丹江水,对库区人民为确保一泓清水送北京所付出的努力、作出的牺牲、取得的成绩而感动,现场赋诗一首:

南水北送真辉煌,

最动情是离故乡。

清水滋润京城日,

共赞豫宛好儿郎。

2014年 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 指出,南水北调工程是一个充分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重大项目,流向北京的这一泓清水,饱含着水源地及沿线人民的深情和奉献,我们一定要满怀感恩之情,扎实做好南水北调对口协作工作。要组织好对口协作规划编制,支持库区改善生态环境、保障民生、实现经济转型升级;要加强科技创新、生态建设等重点领域合作,切实用好对口协作资金,确保发挥最大效益;要切实做好迎水进京工作,加大南水北调专项宣传力度,最大限度发挥好南水北调水资源效益,用好每一滴水。

所有激荡人心、催人泪下的故事,都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当可敬的移民群众无怨无悔、远离故土,这种伟大的移民精神,迸发着顾全大局、舍家为国的精神力量。我们有这么好的老百姓,再加上正确的前进方向,社会的风正气清,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为时还会远吗?

更年期失眠多梦怎么办
霉菌性灰指甲怎么治疗
足部臭汗症什么症状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