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新闻

藩国江南龙华鼓韵纪录片剧本

中医新闻  2020年07月15日  浏览:3 次

摘要:龙华大鼓最初以祭祀为主要功能,经过几百年的演变,历代传承人的探索、完善,衍生出喜庆娱乐功能,成为东江流域富有地方特色的一种传统民俗。 时间:2017.1

地点:惠州市龙门县龙华镇

简介:

到龙华必看大鼓,大鼓是龙华的一大文化品牌。

龙华大鼓历史悠久,是当地最有特色的传统文化,相传已有600余年历史。

龙华大鼓发祥于中原地区,是客家人在历史迁移中从北方带到南方的一种原生态打击乐表演艺术形式。

在龙华人眼里,鼓声是乡音,是乡情,大鼓寓意吉祥如意,象征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业兴旺。

每逢重大节日,嫁女娶亲、子女入学、添丁乔迁,总有大鼓表演助兴,祈求吉祥、平安、富贵。

龙华大鼓最初以祭祀为主要功能,经过几百年的演变,历代传承人的探索、完善,衍生出喜庆娱乐功能,成为东江流域富有地方特色的一种传统民俗。

大鼓队以大鼓作为主要乐器,配有几十面铜锣伴奏,形成了风格独特、表现力极为丰富的民间打击乐,以艺术形式反应了当地居民的劳动生活和精神风貌

击鼓迎新、锣鼓贺灯、响鼓拜年、震鼓猎龙,蕴含了丰富的地方民俗文化内涵,是当地人民群众几百年来的智慧结晶,是一份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画面

大年初二,早上5时左右,天仍很黑,有些寒冷。

龙华镇旭日古村,不少村民陆续来到村里的平伯陈公祠前。

他们有的背着大袋鞭炮,有的扛着长竹竿,还有的挑着箩筐。

祠堂前摆放着一个1.8米高的大鼓,一群人拿着小锣敲敲打打。

见到有人来,锣鼓和鞭炮声便同时响起,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兴奋。

【片名】

龙华鼓韵

第一集

解说

春节期间上灯,是当地村民古老的习俗。

在惠州方言里,“灯”通“丁”,生男孩意味添丁。

春节期间,哪家上年添了丁的,都要在祠堂里吊一盏大花灯。

在整个买灯上灯的环节,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龙华大鼓。

上灯仪式里,加入龙华大鼓助兴,使得这一习俗颇为震撼。

采访

龙华大鼓传承人陈旭珍:

这是上灯,想着是传宗接代。当年生了男丁的人家,过年了,都要在祠堂举行隆重的上灯仪式。这种习俗流传至今,还是保留完好。 按照老习俗,村里新增了多少男丁,也就是有多少个灯头,就要买多少盏花灯。现在算是少的了,比不了原先,早前最多的时候有 0来个。

解说

龙华镇各村的上灯仪式大同小异。一般是年初二到镇上的陈孝女祠买灯,然后到祠堂上灯;年初六各家摆灯酒;元宵节后是结灯,这样整个上灯仪式才算结束。

画面

买灯的人家陆续集齐,百余人的买灯队伍敲着铜锣打着鼓,浩浩荡荡出发了。在前往陈孝女祠的路上,一路锣鼓喧天,鞭炮轰鸣,震耳欲聋,好不热闹。

采访

龙华大鼓传承人陈旭珍

大年初二,到陈孝女祠买灯的村子有好多个,而按照祖宗留下的传统,旭日村是排在首位的,为了不影响其他村买灯的时间,每年旭日村的买灯队伍都会早早出发。

画面

买灯的队伍敲锣打鼓,来到了镇上的陈孝女祠。

祠里的工作人员早已准备好花灯,等着“灯头公”拿灯篙来挂灯。

这边在买着花灯,那边则一直在敲锣打鼓助兴。

“灯头公”依次将花灯挂在自家灯篙上。

解说

“灯头公”是当地人对添丁者的称呼。

只见“灯头公”戴着一顶黑色的毡帽,帽子上面还插着松柏。

采访

“鸡公头”:

戴这顶帽子也是村里的风俗。我们结婚时就要戴的,上灯时再戴。上灯风俗除了要戴毡帽,还要准备一根三四米长的灯篙,用普通的竹子缠上纸。

解说

实际上,在陈孝女祠里的锣鼓表演才是买灯的重头戏。

画面

打鼓的人站在条凳上,有节奏地挥舞着鼓槌。

围在大鼓周围的大锣和小锣,和着大鼓鼓点的节奏,时而举起敲打,时而放低敲打。

鼓声锣声高潮起伏,热闹非凡。无论是打鼓的还是敲锣的,都情绪激昂、异常兴奋。

解说

打大鼓不仅是技术活,还是力气活,每个大鼓都配了两三个鼓手,这个累了就换另一个上。

整个锣鼓表演持续20多分钟,买灯的队伍才又重新集合,敲锣打鼓返回旭日村。

画面

买灯的队伍回到旭日村后,天已大亮。

在挂花灯期间,锣鼓助兴,鞭炮声声,不绝于耳。

这就是上灯风俗中的重要环节——上灯。

挂好公祠的花灯,买灯的队伍就分开了,各房人去把花灯挂在自己房的祠堂里。

上灯结束,鞭炮声和锣鼓声渐渐停歇。

“灯头公”家搬出一张桌子,上面摆放着年糕、姜糖水、油角、糖环等传统小吃,供买灯队伍享用。

喝上一碗热乎乎的姜糖水,吃上几块甜甜年糕,上灯环节就在说说笑笑中结束了。

解说

虽然买灯上灯的环节结束了,但整个上灯仪式并没有完结。

年初二当天,“灯头公”还要把买来的花灯拿回家挂上;大年初六,前一年添丁的人家要摆灯酒宴,邀请亲朋好友参加。

元宵节后,取下花灯,完成结灯环节,整个仪式才算结束。

第二集

解说

据说为祈求家族人丁兴旺,龙华沿沙河一带每一宗族都会添置一面大鼓和数十面小铜锣。

在腊月二十四至正月十五期间,三五十人乃至上百人凑在一起,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人兴财旺。

场面热闹非凡,心情振奋无比。

采访

华龙大鼓传承人李满池

我们龙华大鼓有很多文化内涵在其中。在这一带,有着古老的风俗。以前由于当地人丁稀少,每每遇到有人家添了丁,人们就以打鼓庆贺。

添丁的人家就一早集结在一起,一同前往圩镇上购买花灯,并在族人陪同下,一路鞭炮阵阵,响锣齐鼓。

买回花灯后回到祠堂点上油灯,后又在祠堂前打鼓敲锣助兴。这样的欢庆活动将一直持续到元宵节。

画面

博罗县龙华镇宁和村李氏宗祠,

门前的旗杆上飘扬着三角旗。

门口立着一面大鼓,显得有些特别。

解说

据了解,龙华大鼓是博罗县龙华镇民间原生态击乐表演艺术,其采用的乐器有大鼓、铜锣。

以鼓体巨大而著称,大鼓一般高约1..8米,鼓面直径约0..2米,鼓箱呈圆桶状,用优质木材制成,鼓面用牛皮制成。

大锣直径约0.4米,小锣直径约0.2米,铜锣由紫铜和高锡按一定比例合炼而成。

画面

村里的男丁们把大鼓斜着靠在李氏宗祠前石阶上。

边上摆开两条木凳,鼓手站在木凳上就位,十余名锣手半围着鼓手排开,就等鼓手一槌敲开。

龙华大鼓表演队的主力李满池,双腿分开站在木凳上,双手抡起鼓槌高高举起,鼓槌落下,鼓声响起。

一瞬间,十余面铜锣伴随着鼓声铿锵响起,人的耳膜随之震动。

采访

华龙大鼓传承人李满池

打鼓的姿势很重要,敲锣的是看着打鼓的,如果鼓手无精打采,鼓声跟锣声都不会好听,所以一定要有气势。实际上,打鼓是很累人的,手部力气要足,一槌槌敲下去,很快就会累得喘不过气来。

解说

李日清,是表演队伍中年龄最大的鼓将。

画面

只见他站在凳子上,双手随着节奏轮番敲打,打鼓时脚尖踮起,整个人向前倾,身手非常矫健。

采访

龙华大鼓表演者 李日清

敲锣打鼓看起来很简单,实际上是有很多讲究的。

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打法,每一次表演都有起鼓、跟拍、起伏、高潮、结尾等变化。特别是击打的速度和力度,最难控制。

一位鼓手熟不熟练,功力如何,内行人一听就能立判高下。所以,敲响鼓很简单,打好则不容易。

解说

龙华大鼓以同村同姓氏人家为单位组成,形成一人打大鼓、两人敲大锣、几十人敲小锣的表演队伍。

如今迎新年,或添丁,或庆功,进新宅,迎淑女,种种好事,总有大鼓助兴。

表演内容形式复杂多变,击槌方法、音律变化丰富多彩,整个气氛喜庆热烈,催人奋进。

几百年来经久不衰,成为一曲流传于民间民俗的交响乐章。

画面

李满池大汗淋漓,他的鼓声节奏分明,

轻重缓急把握恰到好处,鼓点清脆没有丝毫拖沓。

他脸上一会儿露出兴奋的笑容,一会儿抿着嘴唇用力,一会儿与身边的锣手对视互动呼应着。

打鼓的人兴奋,听鼓的人雀跃。李满池刚结束一轮打鼓,马上有其他鼓手上台打鼓。

大人退场,几个小孩立即登场表演。

采访

龙华大鼓传承人李满池

从小耳濡目染,村里的男孩子个个都会打鼓。打鼓不是成人的专利,

春节期间,他们也会让孩子们上场打鼓。龙华大鼓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一定要传承,一定要有接班人,我们都非常鼓励孩子们学打鼓。

解说

在旭日村,会打大鼓的人也不多了,早年基本上都是陈旭珍老人一家包办了。陈旭珍自幼就学习打鼓,两三年前还打。

采访

龙华大鼓传承人 陈旭珍

打鼓需要大力气,老了,打不了几下就要换人。敲响龙华大鼓很简单,但要打得好不容易。每一次表演都有起鼓、跟拍、起伏、高潮、结尾等变化,还要配合恰当的姿势,不用心学是学不来的。

解说

曾经有一段时间,龙华大鼓的传承出现了断代。会打鼓的大多是六七十岁的老人,年轻人则基本不会。

为让这一传统文化得到更好传承,2012年起,龙华中心小学将龙华大鼓搬进了课堂,课外活动时间让学生学习龙华大鼓。

采访

龙华镇中心小学校长

把龙华大鼓这类乡土人文民俗引进校园,既能让学生了解本地人文历史,又能传承本土文化。起初担心大家没兴趣,没想到有400多人报名,最后挑选出了80人作为首批学员。

解说

将大鼓引进第二课堂,并请当地老艺人李满池前来授课,使学生可以从小学习传统民俗文化。

为了传承龙华大鼓,李满池义务在龙华镇中心小学教学生打鼓,现已有两年多时间,培养了几批学生鼓手。

画面

队伍旁边,有一个身影格外显眼,他满脸皱纹,皮肤黝黑,时而站在队伍前面指挥,时而走进队伍中,手把手指导。

他就是孩子们的师傅,名叫李满池,龙华镇宁和村人,从小玩着大鼓长大。

年近花甲,是龙华大鼓表演队的主力,曾参加过2009年省运会、2012年省渔歌赛等大型演出。

采访

龙华大鼓传承人李满池

龙华大鼓是当地最有特色的传统文化,不过如今社会变迁,会玩的主要是一些老陈芳应刚开始学英语的想法比较简单:为了能保住清洁工这份工作。她是去年6月份入职东莞某英语培训中心的人家了,年轻人忙于读书工作等,离这门传统艺术越来越远。

解说

一听学校说想让孩子们学打鼓,要请他当师傅,他马上应承下来。

说起李满池打鼓的经历,则是从1984年他生了儿子之后开始的。那时初为人父的他,与村里几个当年都添了丁的村民一起,过年期间天天都聚在一起打鼓。

从此李满池就成为村里一名鼓手,凭着一股劲,他的鼓越打越好,成为村里公认的好鼓手。

采访

龙华镇中心小学校长

李师傅是受我们邀请,义务来教孩子们打鼓的。耽误那么多时间,精力,李师傅丝毫不计较,最大的报酬,就是我请他吃了顿饭。

解说

李满池有意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村里的打鼓方法千篇一律,他想改变一下打法,创造出音律不同的打法。

采访

龙华大鼓传承人李满池

比如说,配着一首喜庆欢快的歌来打鼓,但村里懂音律的鼓手太少,很难跟得上。既然在成人身上难以改变,那么就从孩子开始培养起来。

解说

李满池想着要玩点新花样,他希望能将龙华大鼓正月初一上灯、打鼓的全过程拍成一个节目,这样不仅更有益于宣传龙华大鼓,也能更好地传承龙华大鼓。

采访

龙华大鼓传承人李满池

龙华大鼓富有地方特色,有鼓声就有了年味。有的地方大年三十放完了鞭炮年就算过了,而我们这里的大鼓从初一打到元宵。

有了大鼓,每年春节都能吸引外出的人员回到家里,在香港那边工作的也都会回家过年。要是几十面大鼓汇集在一起,一起来斗鼓, 那个场面光是想象就够令人兴奋。

解说

李满池还期待着龙华大鼓汇演,他的这种想法得到了龙华镇文化站的支持。因为有时候犯的错

第三集

画面

在中心学校少年宫内,有一个高达1.8米的牛皮大鼓。

学校组织了100人左右的表演队,每周定期进行训练。

学生们身穿黄色演出服,在广场上列队排开,每人左手拿一面小铜锣,右手握着鼓槌。

队伍前方左侧,有一个像单杠的铁架,架上吊着两面大锣,每面锣有两个人敲。

队伍前方正中位置,有一面高大的牛皮鼓,鼓身贴了漂亮的装饰。

鼓手是个孩子,身穿红色衣服,站在高台上,两手各拿一根鼓槌。

只见鼓手挥动鼓槌,“咚咚咚”的鼓声响起,下边的铜锣也立即敲响,相互应和,现场顿时锣鼓喧天,热闹非凡。

打鼓的节奏时而紧急时而和缓,随着鼓声节奏的变化,铜锣方阵不断变换队形,做出各种不同的造型。

大家神情专注,动作一招一式都有模有样,队形变换进退有序毫不凌乱。5分多钟后,一个套路演完,鼓手累得大喘粗气,满头是汗。

解说

龙华大鼓表演,一个表演团体主要由一个大鼓和三十个左右的大小铜锣、多面彩旗共四、五十人组成。

表演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人们庆祝当年五谷丰收、人丁兴旺的喜庆场景;

第二部分是感谢上天庇佑、天人共乐的和谐氛围;

第三部分是人们祈盼来年风调雨顺、连年丰收,并对美好生活充满向往的良好祝愿。

画面

随着最中间的鼓将手起槌落,咚咚声响起,锣鼓表演正式开始。刹那间,宁静的村子里锣鼓喧天,热闹非凡。

共 6506 字 2 页 转到页 【编者按】传统民俗的再现,解说,场景描写都很细腻到位,将龙华大鼓这一民俗搬上了舞台。剧本对于场景转换,鼓手、旗手描写细腻逼真,对于传承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剧本从买灯的开始场面声势浩大,将热闹的氛围独特的表影形式展现出来。曾经作为村民劳作后的一种娱乐方式,龙华大鼓的传承人不断创新并且培养着孩子们的爱好兴趣,让传统文化得以发展延续。结尾处画龙点睛寓意龙华大鼓有了新的接班人。问好作者,。【:樱水寒】

1楼文友: -19 0 :22:5 问好作者,感谢对江南的支持。发出来有些晚了,见谅。按语不到位的地方望海涵。

回复1楼文友: -19 10: 5:14 感谢精彩点评,祝春安!

2楼文友: -19 0 :24:05 对于传统文化的呼吁与传承,主题很不错再次问好。祝创作愉快

怎样减轻过敏性鼻炎症状
秦皇岛哪里的白癜风医院专业
四平男科医院哪家好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