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减灾救灾综合能力建设的研究
药膳食疗 2020年06月17日 浏览:3 次
加强减灾救灾综合能力建设的研究
一、基本情况
娄烦县是山西省太原市下辖县,地处太原市西北部、吕梁山腹地、汾河中上游,距省城太原97公里。东依古交市,西邻方山县,南毗交城县,北连静乐县,西北与岚县接壤,是集山区、老区、库区为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也是太原最重要的水源地和生态屏障。娄烦县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平均气温在7.1℃~8.1℃之间,无霜期为120~140天,年平均降雨428毫米,全年偏西风,年平均风速2.5米/秒。日照总时数为2872.6小时。干旱、霜冻现象较多,“十年九旱”、“春冻早霜”是其主要特点。最容易发生的自然灾害有旱灾、雹灾、霜冻、病虫等。旱灾一年四季均有发生,机率高、危害大的有春旱、初夏旱、伏旱、秋旱,也有伏、秋连旱的大旱年份。
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情况
(一)加强领导,防灾减灾组织络基本形成。为加强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应对突发重大自然灾害紧急救助保障体系和运行机制,规范紧急救助行为,提高紧急救助保障能力,救灾应急络不断完善,县、乡(镇)两级分别成立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各乡镇设立灾害信息员,协助做好防灾巡查、信息收集、疏散安置等工作,夯实了基层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基础。
(二)落实,防灾减灾应急处置能力不断提升。近年来,处置各类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的组织指挥协调能力不断提升,应急队伍得到了锻炼,工作成效明显。建立了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协作机制,分期组织应急救援联合训练和演练。
(三)防范未然,基础设施建设和物资储备不断完善。该县的应急基础设施基本能按照国家有关要求进行配置,有相应的避难场所和救灾物资储备仓库。一是做好自然灾害期间应急救援,防止出现抗灾物资不能及时调配的情况发生,县民政局投入了必要的人力物力,在救灾仓库储备了相应数量的救灾帐篷、救灾衣物、救灾棉被等应急物资用于保障。二是抓好避难场所建设。按照“防火灾、防洪涝、防地震”的要求,设置灾民集中安置点,保证灾民有饭吃、有干净水喝、有住处。
(四)强化宣传,增加居民防范自救能力。一是开展防灾宣传。结合国家“防灾减灾日”和“国际减灾日”,采取发放宣传手册、设立宣传专栏等形式,普及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增强群众自救互救能力。二是开展救灾演练。每年定期鸣响灾害警报,开展防灾减灾应急演练,不断提高减灾救灾实战能力。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综合协调机制不够完善。目前,县政府以及各相关部门都成立了抗灾减灾的应急组织,但在没有常设的综合管理机构又缺乏高效统一的指挥体系和协调机制的情况下,要真正做到科学高效处置突发事件应急事件,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探讨和加强的问题。目前,各部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以及工作机制都存在相对的独立性,而在全县层面看,部门间协调统一的组织指挥系统和应急能力相对较弱,包括综合性的防灾减灾应急处置的指挥系统、技术服务保障系统都相对缺乏,应急事件处置中的资源、信息共享机制也相对较为薄弱。
(二)公众防灾减灾意识有待提高。防灾减灾工作事关千家万户的根本利益,事关每个公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因此,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及应急能力是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但是,我县居民群众防灾减灾意识仍然比较薄弱,公众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和应急常识相对缺乏。全县缺乏统一的防灾减灾科普规划,也缺乏经常性的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活动,致使我县社会各界防灾减灾知识、防灾减灾意识的科普教育水平较低。
(三)救灾资金投入不足,救灾工作缺乏经费保障。救灾工作是各级政府的职责,主要以地方政府为主。但在实际执行中,由于地方财力限制,救灾资金投入还是以中央为主,地方安排救灾资金数额较小,从全国情况看,地方依赖中央,缺乏积极性、主动性的现象普遍存在,从而使灾民救济面大为缩小,只限于重灾区的重灾户。
(四)救灾物资储备不足。县里临时性的物资库中只有少量的救灾帐篷和衣被,当有大的突发性灾害发生时,极易出现救灾物资短缺。
(五)灾害数据核实困难,灾情评估没有统一标准。灾情统计数据是救灾、资金分配的主要依据。但实际工作中,没有一套科学、客观、完整的灾害评估系统,灾情数据的采集主要是依靠人工实地查看,灾情数据不能准确、客观地反映受灾的具体情况,随意性很大,缺乏科学性。
四、建议和意见
(一)进一步提高防灾减灾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要把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作为落实“以人为本、为民解困”理念的根本要求,做到防灾减灾工作常抓不懈。要着力于加强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建立完善防灾减灾组织结构和应急络,进一步完善防灾减灾工作体制机制,全面提高政府防灾减灾能力和驾驭突发事件的能力。同时,要加大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力度,不断增强公众参与防灾减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建议县政府要加强科普宣传强化公众防灾减灾意识,要制定全县防灾减灾科普规划,设立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并利用络、报纸等媒体,广泛开展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活动,大力提高全县社会各界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协调县国土资源、农业、消防、建设、教育、卫生等部门和单位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开展防灾减灾科普宣教活动,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提高避险自救和互救的基本技能。
(二)进一步完善健全组织保障体系和应急工作机制。防灾减灾是一项涉及经济、社会、生态各个领域并影响社会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通力合作。因此,建立一个综合统一的组织指挥体系十分重要,建议县政府在现有组织构架基础上,要进一步完善组织体系,逐步建立完善统一的防灾减灾综合管理机构,负责对全县防灾减灾工作的大政方针做出决策,负责综合预案制订、专业队伍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灾害预警、应急处置、科普宣传等方面的工作,负责研究不同类型自然灾害之间的相互联系,充分发挥防灾减灾措施的综合效用。同时,在整合各类应急资源的基础上,建立完善全县统一高效的应急预案和应急工作联动机制,包括综合协调机制、灾情信息共享机制、应急资源共享机制等,逐步实现从部门为主的单一灾种管理体制向政府和部门联动、条块结合的综合应急管理体制转变,最有效地加强防灾减灾力量资源整合和协调配合。
(三)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应急队伍建设
。应急队伍建设是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要在现有基础上,整合各职能部门专业应急抢险队伍、县、乡 (镇)、村应急救援队伍、志愿者应急队伍、应急专家队伍和信息员(值班员)队伍、企事业单位和学校等基层应急队伍资源,通过各类培训、应急演练等途径,不断提高抢险抢修队伍的快速反应能力和技术水平,努力建设一支反应迅速、机动灵活、装备精良、业务过硬的灾害应急络,形成“统一领导、协调有序,专兼结合、优势互补,处置快速、保障有力”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确保应急救援能力基本满足我县及重点领域应对突发事件的需要。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进一步提高群众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的自救互救能力。要组织中小学开展防灾减灾主题教育活动,切实提高广大中小学校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要根据全县多发易发灾害风险,针对监测预警、抢险救援、转移安置、应急保障、医疗防疫等重点环节,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广泛组织开展预案演练活动,切实增强社会各界对预案掌握和运用能力。
(四)进一步加强灾难隐患排查整治力度。由于城市形象的需要,县政府及相关部门在部署上相对侧重于城市建设,相应的在城市管理特别是精细化管理方面投入的精力物力则相对较弱。目前,城市河道和地下管淤积现象日益显现,城市管理和城市维护工作已经迫在眉睫。因此,建议县政府及相关部门,采取积极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强对城市基础设施的维护和管理,特别要加强河道和地下管的管理和维护,针对河道及部分管积淤障碍,要统筹规划,落实,实施清淤作业3月25日。要加强排灌站建设和管理,着力增强雨水外排能力。进一步完善水文资源监测预警体系,推进防洪防汛体系建设,提高防洪抗灾应急处理能力。
(五)进一步加强心理救助减灾体系建设。心理救助是减灾必不可少的环节,组建心理救助志愿服务队,加强心理救助减灾体系建设在工厂就已激活。随着 Windows 8 的发布,为自然灾害和突发性公共事件等紧急状态下有需要的人群提供心理援助服务;评估、预防、控制各类群体性的心理危机问题,为单位和组织提供心理危机救援的技术支持和心理咨询服务;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普及心理救助基本知识,提高人们的心理调适能力。
(六)进一步开展三项减灾工程建设。一是开展绿化造林减灾工程建设。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以治理水土流失和改变生态环境为重点,采取“退耕还林(还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以恢复和种植林草植被为重点,对森林、灌木和未成林实施有效管护。二是开展水土保持减灾工程建设。按照统筹规划,标本兼治,分步实施的原则,完成水土流失治理。建立水土保持档案,对水土流失进行有效监测,提供科学防治依据。进一步加重点工程项目区域和蓄水工程集雨区的水土流失治理力度。三是开展防汛抗旱减灾工程建设。根据我县水资源特点和实际,以兴建水利工程为重点,实行大中小并举,三水齐抓,全面推行蓄、集、引、提、节相结合的抗旱措施,尽力增加有效蓄水量,扩大农田灌溉面积,增强农业抗旱能力,加快农村饮水工程和电力提灌的技术改造工程建设,全面推广和应用地膜覆盖、旱地栽培和双垄沟等新技术,显著提高农业生产的抗旱能力。
动脉硬化如何检查999ask健康资讯贵港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
- 上一篇: 北京房山超级蜂巢商铺10万平主题商街50
- 下一篇 幸福快乐奥尔良鸡腿饭的做法依依不舍
-
中国强切尔西基石无解世界波一个进球穿了三门g
2020-09-16
-
意大利媒体炮轰法拉利蒙扎失利令人意外
2020-07-04
-
广西桂林市内分泌疾病医疗联合体共建推进会
2019-07-16
-
哮喘食疗宽胸理气防复发
2019-07-16
-
辽宁二级以上中医医疗机构设治未病科
2019-07-15
-
医院药学专委会推进饮片处方规范化研究和推
2019-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