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药常识

经期紊乱

中药常识  2020年01月13日  浏览:4 次

经期紊乱,肝肾脾是祸首|艾灸调经,更调全身

经期紊乱情况有三

一是月经先期,即经期提前7天以上,甚至十几天就来一次月经;

二是月经后期,即经期错后7天以上,甚至四十到五十天才来一次月经;

三是月经先后无定期,即月经提前或错后7日以上,提前者可能十几天就来月经,错后者可能五十天左右才来月经。

经期紊乱,病根就在肝肾脾

中医认为,女性月事异常多与肝、脾、肾三脏有关,也会牵扯到冲任督三脉。肾为先天之本,元阴元阳之根,主藏精气。精为化血之源,是月经、胎孕的物质基础。肾气盛,天癸至,气血充盈,经、孕、胎、产方能正常。

脾主运化,其气主升,有统摄血液的功能。

肝藏血,司血海,主疏泄,喜条达,具有贮藏和调节血量的作用,故肝血的盛衰、肝气的疏泄功能对胞宫有重要影响。

而且五行五脏相生相克,只要一方出了问题,时间长了就会牵扯到另一脏腑。

另外,胞宫还主要受冲、任、督三脉支配,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脉有血海之称,任脉有阴脉之海之称,凡精血、津液等阴液都属任脉总司,为妇女妊养之本。督脉有阳脉之海之称,可维持阴阳脉气的相对平衡。

女性子宫和卵巢是与任督交会的头面部、肝胆经所过的乳腺部、和脾关系密切的肠胃以及和肝关系密切的情绪都是相通的。

所以很多经期紊乱的女性,在经期会出现头痛或头晕、流鼻血、口腔溃疡、乳房胀痛、情绪异常、失眠等等。若月经排泄正常了,这些症状表现也就随之消失了。

经期失调,辩证有灸

一、月经先期

月经先期常见于气虚和血热两种情况。

1、气虚者常表现为:月经提前、经量多、经色淡红、质清稀,以及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气短懒言等全身表现。调理以补气摄血调经为原则,艾灸多选脾俞、气海、关元、足三里等补气调经穴位。

2、月经先期血热者,可见虚热和实热。血热虚热者,多见月经提前、量多或量少、色鲜红、质稠,及手足心热,面色潮红,潮热盗汗,心烦不眠,舌红少津少苔等阴虚全身表现。调理的话以滋阴清热调经为原则,艾灸刮痧多选用关元、血海、三阴交、复溜、太溪等穴位。

3、血热实热者,多见月经先期、量多、色深红或紫红、质稠有血块,及经前乳房、胸胁、少腹胀痛,性格暴躁易怒,舌红苔黄等全身表现。调理以清热凉血调经为原则,常选关元、血海、三阴交、太冲、行间等穴位艾灸刮痧。

二、月经后期

月经后期多见于血虚、血瘀和血寒。

1、月经后期血虚者,多表现为月经错后、量少、色淡红、质稀,及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唇口色淡,甚者手足发麻等全身表现。调理要补血调经,穴位多选膈俞、脾俞、气海、归来、血海等艾灸。

2、月经后期气滞血瘀者,多见月经错后、量多或量少、经色黯红、质稠或夹瘀血块,及乳房、胸胁、小腹胀痛,神情抑郁,烦闷不乐,喜欢叹气等全身表现。调理易疏肝解郁,活血调经。艾灸的话多选肝俞、期门、中极、三阴交、行间、太冲等穴位。

3、月经后期血寒者,可见虚寒和实寒。血寒虚寒者表现为,经期错后、量少、色淡、质清稀无血块,及小腹隐痛,喜温喜按,腰膝酸软,小便清长等阳虚全身表现。调理应温阳散寒调经,多选气海、血海、三阴交、命门、关元等穴位艾灸刮痧。

血寒实寒者,则见经期错后、量少、经色紫黯有块,及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畏寒肢冷等全身表现。以温经散寒活血为调理原则,艾灸刮痧多选气海、血海、三阴交、天枢、归来等穴位。

三、月经先后无定期

月经先后无定期多见于肝郁和肾虚两种情况。

1、肝郁者表现为,经期时提前时错后、量多或量少、经色黯红、质稠有血块,及胸胁、乳房、少腹胀痛,精神郁闷,喜欢叹气等全身表现。调理方法与月经后期气滞血瘀型相同。

2、月经先后无定期肾虚者,多见经期时提前时错后、量时多时少、色淡、质稀薄,及头晕耳鸣,腰部酸痛,小便频数,夜尿频多等全身表现。调理原则为补肾益气调经,多选肾俞、关元、水泉、三阴交、太溪等穴位艾灸刮痧。

在《红楼梦》里,秦可卿冠为十二金钗之首,可惜不幸早逝,对于她的死因众说风云,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她死前患有月经不调,用里面尤氏的话说,是病得奇怪。一日比一日懒,懒得吃东西,这已经有半个多月了,经期又有两个月没来了。

虽说月经紊乱不能危及生命,但这一症状,必定是身体发出的报警器。长此以往也是会并发其他病症的。经期不调的朋友们,调经要趁早哇。

瘀血阻络怎么治疗
风湿性肌肉酸痛的原因
小儿感冒咳嗽几天好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