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5月开始
中药养生 2020年04月23日 浏览:3 次
作家座谈2011年定点深入生活
随着2011年的脚步渐行渐远,中国作协组织的“作家定点深入生活”又进入了第二年度的“盘点”阶段。从今年5月开始,24位参与这一工程的作家走进农村、山区、牧区、工矿企业等基层单位,寻找属于他们的创作富矿。截至目前,大部分作家已经完成了采访工作,12位作家初步完成了各自的长篇作品。在12月26日的定点深入生活座谈会上,9位作家娓娓讲述了他们在基层的鲜活经历,并对这项尚属年轻的定点深入生活制度谈出了各自的心得和建议。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白庚胜出席了座谈会,部分省市作协的有关负责人也参加了会议。
“作家定点深入生活”这一工程的实施只有两年的时间,但作家扎根基层并非没有“先行者”。早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就有一大批文学前辈长年生活在他们的笔下所记述的基层中,像马烽、柳青、赵树理,都为后来的作家立出了“打深井”的标杆。据中国作协创作联络部主任孙德全介绍,作家定点深入生活工程正是为了延续和传承这样的传统,在新的形势下满足作家新需求的一种举措。
中国作协于2010年组织了第一批19位作家定点深入生活。由于是初步尝试,这项活动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但在第一年的实践中就取得了漂亮的“开场”。19位作家大部分都完成了申报选题,其中有7部顺利入选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项目。2011年,第二批“作家定点深入生活”得到了各省市作协更踊跃的回应,仅在活动启动的一个月之内,中国作协就收到了各团体会员近百份申报。此次入选作家的创作选题十分丰富,涉及历史、文化、生态、民族文化、农村生活、红色题材等多个方面。
“作家定点深入生活”一直得到中宣部的关注和大力支持。中宣部文艺局文学处处长白轶民表示,定点深入生活是引导作家“三贴近”的一项创举,值得总结和推广。中国作协组织周密,制定了具体的制度和实施方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他还谈到,明年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之际,有关部门还将召开作家定点深入生活座谈会,进一步集思广益、加强研究,将这项活动制度化并落实到位,推出更多优秀成果。
刘惠强在铁路系统工作了40余年,自认为对这一领域了如指掌。此次扎根大秦铁路工地,采访了数十位段长、劳模、技术革新能手和普通职工,他惊讶地发现自己对铁路这一领域也有“盲点”,甚至已被当下迅速发展的铁路建设“边缘化”了。他说,深入生活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只有投入尽可能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把准时代脉搏、体会人民疾苦,真正“接到地气”。他关于大秦铁路建设的长篇报告文学正在修改打磨阶段,明年即可出版面世。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让所有基层铁路职工看到,以此回馈这一甘于奉献的群体。
陕西作家自上世纪50年代起就有了挂职体验生活的传统,冯积岐前几年也曾在县里挂过职。他谈到,那个时期对分给自己的工作业务了然于心,对基层民众的生存状态却仍不够熟悉,这种缺憾在此次定点深入生活时得到了弥补。半年以来,他跑遍了宝鸡市岐山县的大部分乡镇,采访了从县委书记到普通百姓共计80多人,努力记录下岐山人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生存状态。他感慨地说,作家到农民群众中,要“视点朝下”,和他们站在同一岸边,自己也回归到农民的角色,这样才能看到“生活背后的生活”,捕捉到生活的真正底蕴。
刘芳晓是一位年轻的女作家,但她深入基层的年头并不短。之前,她都是凭一己之力深入山区调查民俗文化,时间、经济成本很高,安全也很难得到保障。此次中国作协的“定点深入生活”对她而言不啻一次“雪中送炭”。她笑言自己很享受“以草根的身份调查草根”的过程,这样的基层调查为她的写作“输了血”,“泽被”了她不止一部作品。她说,现在的基层民众致富心理迫切,不够关注自己土地上的文化。作家此时要担起责任,把受到冷落的民俗文化提炼出来,并作出恰当的文学表达,从而达到保护和普及的目的。中国作协给予作家有力的支持,作家就要“用活”这种支持,不辜负社会的期望。
张品成此次提交的长篇小说《红币》是一部反映苏区红军治理当时“金融危机”的作品,他自己也是一位“红军情结”浓重的作家。在他看来,现在的红色题材文学作品并不好写。一方面,这个题材承受着“高大全”、“程式化”的固有印象;另一方面又受到当下“泛红”潮流的裹挟,擅长写红色题材的作家往往受到影视剧剧本创作的诱惑。其实这口深井中当真有“好水”,很多个人经历的细节比耳熟能详的战役还要生动有趣。作家们要做的就是潜下心来,挖掘红色历史中有新意、人性化的一面。
“民间有高人”,此次前往山东邹平县体验生活的李登建对这句俗语感同身受。在定点深入生活的岁月里,他发现自己所“扎根”的县里活跃着一批基层知识分子,“出了这个县没人知道他们”,而这些人却对传承地方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谓文化建设的血肉和细胞。自己的新作就是为这一群体中的代表人物立传。他说,以前主要创作散文,从未独立写过长篇作品,总觉得有座大山挡着自己。随着采访资料的不断积累,他逐渐感受到信心和力量,现在作品已经完成了15万字,“定点深入生活帮我翻过了一座大山”。
王松曾经参加过中国作协“重走长征路”、“走进红色岁月”等集体采访活动,正是由于采访中和人民军队和革命历史的接触,让他结下了与红色题材的缘分。这次定点深入生活,他选择深入广东东莞的樟木头镇写“双拥”工作题材。王松说,走进这片土地,才能真正挖掘出平时在书斋“构思空想而不得”的东西。作家定点深入生活,一旦打开局面,所取得的资源足够让一系列作品受益,这种良性影响将贯穿作家一生。
此次在辽宁朝阳市双塔区深入生活的尹守国是一位从农村走出的作家,在城市生活多年。在他的眼中,以往写农村的作家存在误区,即他们笔下的农村还停留在自己移居前所认识的样子,而不是当下的农村;他们多以城里人的视角去揣度农村人的思维,写出的作品让城乡两地的读者都感觉陌生。这次他特地将农村原本的面貌和现代化进程中的状态一起在作品中反映出来,向读者展示自己在其中的思考。
作为一名深受“山药蛋派”影响的山西作家,李骏虎称自己也是深入生活的受益者。几年前,他在老家农村挂职,写作从个人体验转到“寻根”乡村题材。此次扎根基层,他的乡村题材写作又开始回归到对现实的关注,两次创作“转型”都可谓收获丰厚。此次定点深入生活,他选择了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一历史题材。他说,这次定点深入基层既是一次历史知识的扫盲,也是历史眼光的训练。用历史眼光关注当下,比“身在此山中”把握得更好。他计划用 年的时间,创作一系列中篇和长篇作品。
郭严隶此次选择了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映秀镇,聚焦那里的灾后重建情况。半年来,她往返映秀镇11次,与当地百姓同吃同住,还走访了阿坝州所辖的5个县,了解当地风俗和文化特点。在她看来,作家不仅可以成为生活的观察者,也可以成为一名传播者和参与者。她“扎根”当地的时候,就积极为刚刚重建家园的民众出“创收”的点子,根据每户人家的特点,建议他们挖鱼塘、搞饲养。在采访之余,她教孩子们弹琴,也与年轻的母亲们交流育儿心得。见到自己的热心肠有了成效,她感到十分快乐:“作家缺乏行动能力的话,对创作是无益的。定点深入生活极好地锻炼了作家的主动性,使之思维更灵敏,与广大人民的感情也贴得更近。”
在交流中,作家们建议中国作协进一步扩大定点深入生活的活动规模,延长“扎根”基层的时间,这些提议都得到主办方的积极回应。孙德全表示,中国作协今后将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和组织工作,努力为作家提供更多的帮助,推出更多精品力作,为这个时代提供更多鲜活有益的生活经验。(武翩翩)
血栓挂什么科丁桂薏芽健脾凝胶价格九龙医院柏林
窦性心动过缓会引发什么病灯盏花滴丸怎么样
夏季如何缓解皮肤干燥

- 上一篇: 智能型卫浴产品是近年来涌现出的新一代卫柔软
- 下一篇 交了10万元的首付柔软
-
刮痧缓解身体气不顺
2019-07-12
-
感冒不想打针试试中医食疗
2019-07-12
-
蜈蚣旗根的功效与作用
2019-07-06
-
镜面草的功效与作用
2019-07-06
-
北京中医药大学创作的舞蹈诗岐黄志亮相法国
2019-07-06
-
金老梅叶的功效与作用
2019-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