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药膳食疗

中医中药气滞气积根源与补与泻的运用上作者

药膳食疗  2019年10月16日  浏览:9 次

  本文导读:《素问・三部九候论》:“帝问:以候奈何?岐伯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正如岐伯回答的那样,疾病的治疗通常都是“调气之虚实”而采用的方法皆为“实则泻之,虚则补之”。 《素问・三部九候论》: 帝问:以候奈何?岐伯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 正如岐伯回答的那样,疾病的治疗通常都是 调气之虚实 而采用的方法皆为 实则泻之,虚则补之 。

  知之非难,行之却不易, 实则泻之,虚则补之 在实际的运用中并没那么容易。因为疾病并不都是简单的虚或实,不然我们只需要立补阳、补阴、泻阳、泻阴四方就可以通疗百病。疾病虽然不能简单地用补或泻来治疗,但是每种治疗方法却无不由补和泻组成。那么泻与补这两种方法在复杂的疾病治疗中该怎么运用,两者之间又该如何协调呢?莫急,泡上一杯清茶,把问题暂且搁置于此,我们先来谈谈气滯和气积。

  气滞根源一一气在上莫能降

  心火右转化为肺气,气以清凉之性能降敛于下,全身的气皆由肺气凉降宣发。所以肺气以降为顺,以逆为病。而导致肺气逆升的根源在于胃土。胃土不降,肺下行的路受堵了,气就停滞在肺中,造成胸膈右肋痞闷,可能还伴随咳嗽、嗳气、喘满等肺气上逆的症状。

  胃气不降,相火亦无下行之路,此时相火会上炎灼伤肺金。所以气滞病的情况是,肺气壅滞而不降,相火上炎而不敛。治疗应以清肺热,降胃气为法则。可是要注意两点问题:一是相火上炎而不降,肾水得不到火的温暖,下必然生寒;二是胃逆的根源在土湿,阳衰土湿,中气不运,脾阳不升才导致胃阴不降。基于这两点,清凉润肺之力不可以过强,若清凉的药伤了中气,益了肾寒,就会导致 肺胃愈逆,上热弥增,无有愈期也

  下气汤

  甘草二钱、半夏三钱、茯苓三钱、五味子一钱、杏仁三钱、橘皮二钱、贝母二钱、芍药二钱煎大半杯,温服。

  甘草、茯苓,培土燥湿;半夏降收胃气;贝母、五味子,清金敛肺;芍药清泻胆热;杏仁、橘皮,行气开胸。全方收肺胃,清上热,兼行滞气。胃土一降则肺气下行的路立即开通,此时配伍行气药,下行之力更强,肺滞的症状立减。

  黄老在论下气汤时并没做过多的解释,也许在他心里这只是一个普通治疗气滞的方而已,但这个方却被麻瑞亭用了一辈子。麻瑞亭是黄元御第五代弟子,现代研究圆运动思想的翘楚。麻瑞亭极其擅用下气汤,擅用到外行的人看了《麻瑞亭治验集》会以为下气汤可以通治百病。麻老能以下气汤治疗众多疾病是有原因的,而这个原因就藏在了下气汤里。

  降胃敛肺,清热行气是下气汤的作用。看似很普通,实际上把整个圆运动右边都囊括了。甘草、茯苓、半夏,这三者理中州,贝母、芍药凉肺清热,五味子酸收肺气,陈皮、杏仁利气行滞。全方令气能右降于肾水,使得上清而下温。麻瑞亭在此基础上去掉五味子与贝母,加上了柔肝的首乌和疏木的牡丹皮,经过这样一加减,下气汤从专注于降肺气变成既能右降肺金,又可左升肝木。这样的下气汤 握中央而驭四旁,复升降而交水火 ,所以大多疾病可用此加减来治疗。要知道下气汤只是《四圣心源》里普通的一个方子,却铸就了麻瑞亭这样的大名医。那如果将《四圣心源》里所有的方都研究透初,即使成不了大名医,我们当个小名医应该也是可以的。所以,加油吧。

  作者:仲易。号:4949 525来源:知乎。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小孩肚子疼不消化怎么办
微店引流方法
心痛症状及背痛表现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