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国渔舟李白的人品和诗风赏析
药膳食疗 2020年07月19日 浏览:4 次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最强盛的朝代。“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唐代,更是中国历史上诗歌达到鼎盛阶段的时代。这个时代出现的杰出诗人尤如灿烂群星,布满整个天幕,而天幕中最耀眼、最夺目的是一对双子星座:李白和杜甫。杜甫是死后才渐渐被人们认识和发掘出来的,他在世时,影响不大,而在世时就光芒万丈,诗名满天下的只有李白。千百年来,即使三岁小童也会吟颂“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
李白是一位伟大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他的一生,深受释、道、儒、侠等思想的熏陶,这些都对他的诗风有一定影响。虽然他的思想呈现复杂、多样性,但贯穿了他一生的是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却又蔑视儒家伦理纲常的自由反叛精神,由此他的诗风也主要表现为狂放、豪迈,充满了英雄主义色彩,但也不能忽视诗人天真、率直的个性对其诗风的影响。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浅析李白人品与诗风的关系。
一、李白的豪侠精神、英雄意识、和崇尚自由的个性,影响贯穿了他一生的诗歌创作
在李白鲜明的思想性格中,豪侠精神、英雄意识、崇尚自由的个性是三个重要的构成因素。
一般普遍认为李白七O一年出生在西域的碎叶城(当时隶属唐王朝的安西都护府)。在李白五岁时,举家迁至剑南道巴西郡昌隆县(今四川江油)。笔者曾有缘去过江油,地方十分的偏远,交通十分的不便,更别说一千三百年前的唐朝有多闭塞了。为什么李白父亲李客要从碎叶跑到这四面环山的荒僻之地来呢?为什么李白族叔李阳冰和好友之子范传正说李客“神龙之始,逃归于蜀”,“神龙初,潜还广汉”呢?神龙是唐中宗年号,神龙初年,李白才五岁,李客为什么要拉家带口“逃归”或是“潜还”四川,“以客为名,高卧云林,不求禄仕”呢?安旗在其所著的《李白纵横谈》中大胆推测:李客是一个杀了作恶的豪门权贵后,举家出逃避仇的侠客。从李白后来好任侠,又想向当时号称剑术天下第一的裴学剑来看,李白的家庭必然是一个很少封建礼教束缚,对李白成长相当宽松的自由环境,由此形成了李白的豪侠精神。
在《侠客行》一诗中,李白将对“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的侠客的敬佩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至。在《赠友人》其二中诗人又对壮志未酬的荆轲充满了深深的惋惜:“荆卿一去后,壮士多摧残。长号易水上,为我扬波澜。”
李白二十六岁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上安州裴长史书》),身上带了许多钱财,但不到一年,“散金三十万”,全用来结交朋友, 贫寒了。他轻财重义,广结良友,本身就是一付侠骨柔肠。
李白的豪侠精神使得他正义感强烈,由此英雄意识也随之而生,他于是产生了要干一番轰轰烈烈济世事业的人生价值观。李白的豪侠精神和他的英雄意识,在李白的精神世界中相随产生,二者相似而又有别,就象一对孪生兄弟一般。
据李白《赠张相镐》诗云:“家本陇西人,先为汉边将。功略盖天地,名飞青云上。苦战竟不侯,当年颇惆怅”则李白先祖是西汉名将李广,由此可以看出他对英雄人物心仪得五体投地。
李白的政治理想是“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但长安失意后也产生过“儒生不及游侠人,白首下帷复何意”(《行行且游猎篇》)的慨叹,几次想投笔从戎弃文就武,“羞作济南生,九十颂古文。不然拂剑起,沙漠收奇勋”(《赠何七判官昌浩》),可见李白英雄意识之浓烈。
李白诗歌中出现的历史英雄人物频率之高是盛唐其他诗人远远无法相比的,在他的许多诗中充满了对历史上名将良相的崇敬之情。他特别景仰象范蠡般成就英雄伟业,然后功成隐退,泛舟五湖,重返自由天地的名士。鲁仲连,这个战国时助赵逼秦退兵,又有功于齐国,却均坚拒封官赠金,飘然而去的名士,更是为李白推崇备至,仅在他的诗作中就提及鲁仲连十七次之多。在《古风》之十中,诗人赞道:“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诗最后禁不住大有共鸣,恨不同代。诗人对鲁仲连风华绝代,意轻千金的洒脱欣赏到了极点,誉之为:“独立天地间,轻风洒兰雪。”(《别鲁颂》)
诗人是那么地推崇这些英雄们,其实又何尝不是在自诩。李白在诗中还常以管仲、谢安等自比,希望能济苍生、安社稷,干下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后飘然而去。这些都充分地表现了他强烈的英雄意识。
李白英雄意识的强烈,使得他自命不凡,也对他崇尚自由的个性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他崇尚自由的个性与其英雄意识相互促进。
本来,凭李白超拔的才华要考中一个进士,谋得一官半职并非难事。但是自命不凡的李白崇尚自由,特立独行的风格,使他不愿依常规去参加科举考试,而想象姜子牙、诸葛亮一样,因了绝代的雄才伟略而被皇帝直接擢用,从布衣直接跃为卿相。他这种我行我素的行为正是他崇尚自由的个性表现。辅佐明君治国安邦的理想不能实现,空怀壮志不能达成,这些残酷现实重重围困他,不但不能使他气馁,反激发了他毅然投笔从戎的行动,更进一步反映了他强烈的英雄意识。
李白崇尚自由的精神同样体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中。诗人为表达奔放的 ,较少采用限制严格的律诗,而广泛采用比较自由的乐府诗,遣词、造句完全根据情感的需要,长短错落,自然流畅,形式和内容自然统一,而不受原古题意的束缚。同样他那天马行空的想象、大胆的夸张也体现出了他崇尚自由的个性。
最能反映他这种强烈的英雄意识和自由个性的是他诗中的大鹏。从年轻时刚出蜀所写的《大鹏赋》,抒发要在广阔的自由天地中展翼翱翔的雄心壮志;到中年因馋言离京后,壮志难酬时依然是豪气不减,高歌道:“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仍对未来充满信心;直至临终前还以大鹏自喻:“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临终歌》)诗人的雄伟抱负无法施展,凌云壮志不能实现,天地太小了,诗人就象无法展翅的大鹏一样坠落了。诗人向往自由,英雄豪迈的个性,使得他的诗歌无论是雄壮还是悲郁,都呈现出一种不受束缚、豪迈奔放的风格。
二、李白的反叛精神和傲岸不羁但又天真率直的个性,使其诗风呈现出狂放的主色却又异彩纷呈
李白迥异于唐代其它诗人的特点是他的叛逆、傲岸不羁甚至十分狂放的鲜明性格,使得他的诗风也表现出了狂放不羁的特色与精彩。
开元年间是唐代社会经济、文化的最高峰,在这样一个相对开明的时代,李白度过了他的青少年。诗人“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上安州裴长史书》),从小便博览诸子百家群书,没有专受某家某言的束缚和禁锢,加上身处一个开明的时代,由此养成了他特立独行的思想,飘然不群的举止。还有他向写过《长短经》的赵蕤学习过纵横术、王霸之道,再有他曾被当时著名作家苏頲称赞过“下笔用户将无法再使用旧版页面。不休”,后来又受到过司马承祯以及贺知章的赞誉。这些都助长了他自命不凡思想的形成与膨胀。于是他的反叛精神、傲“我有时候也会这么说女儿。但她却说岸不羁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他敢于平视甚至轻慢世人心目中的圣人:“尧舜之事不足惊,自余嚣嚣直可轻”(《怀仙歌》),“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当诗人天宝元年奉诏进京看透了统治集团的腐朽,进而对沉湎酒色、不理国事的唐玄宗大失所望时,敢于采取嘲弄态度:“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饮中八仙歌》);对李林甫等权臣更是张口便骂:“奸臣欲窃位,树党自相群。”(《赠新平少年》)
他无视儒家伦理纲常的反传统、反封建礼制精神在民间流传最广。唐段成式在《西阳杂俎》中载:“李白名播海内,玄宗于便殿召见。神气高朗,轩轩然若霞举。上不觉忘万乘之尊,因命纳屦。白遂展足与高力士曰:‘去靴!’力士失势,遽为脱之。”诗人在皇帝面前依然气宇轩昂,不但敢让高力士脱靴,还敢让杨贵妃捧砚作词,又在词中将她比作让汉成帝沉湎酒色、不得善终的赵飞燕。连后世大文豪苏轼也以崇拜的口气赞之:“戏万乘若僚友,视俦列如草芥。”李白置陈旧腐朽的封建思想、道德、纲常于不顾,傲视王侯,戏弄权贵,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因此也赢得了历代人民对诗人这种傲岸不羁的反叛精神的由衷仰慕和赞美。
不难看出李白的傲视权贵与陶渊明有些相似,但李白显得更为张狂。陶渊明是基于自尊、自爱;而李白不但十分的自尊,而且还十分自负、十分自信。这正是他自命不凡、放浪形骸而且狂放的原因。究其源,他的这种狂放的个性又正是他的豪侠精神、英雄意识、崇尚自由三者交融于一身的必然产物。而他的这种狂放的个性表现在诗中,便使得其诗风也呈现出独特的狂放不羁特色。
李白一生交游极广,公子王孙,三教九流,平民百姓都有他的朋友。他的反叛精神、傲岸不羁及其天真率直、爱憎分明的个性使他得罪了不少达官显贵,却也赢得了许多真挚的友谊。
李白对百姓,对朋友则是亲近随和,以诚相交。李白离开长安后,漫游天下。一日来到宣州泾县,村人汪伦捧出自家酿的酒请李白喝。李白在长安什么美酒没有喝过,却在此喝了个酣畅淋漓,而且与汪伦交上了朋友。在李白的心目中,村人的薄酒粗茶也比宫中的美酒佳酿味道好。要分别了,李白站在准备离去的船头上,忽然听到身后有踏歌声传来。王琦注:“踏歌者,连手而歌,踏地以为节也。”可见不仅是汪伦一人,而是村中一群老百姓,在河岸手牵着手,以脚板踏出节拍,一起唱着民歌给李白送行。这是一幅多么动人的场面啊!李白为这纯朴的民风,浓厚的乡情感动,以浑然天成,不带一点修饰渲染,而又蕴含着深深情意的诗句写下了这个场面:“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直到宋代,汪伦的子孙仍珍重地保存着这首赠诗。
李白对朋友心无城府,亲密有加。诗人在好友元丹丘家中,与元丹丘、岑勋三人借酒消愁,放怀痛饮,且酒且歌,亲密无间,甚至大咧咧地开玩笑道:“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将进酒》)可见诗人与元、岑之间情谊深厚,已毫无芥蒂之心。
从来文人相轻,但李白对诗友却谦恭礼让,诚信相交。李白对曾怀济世心,当时已归隐的诗人孟浩然就惺惺相惜,相见恨晚:“吾爱梦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芳。”(《赠孟浩然》)又一日,诗人游至黄鹤楼,登楼四望,诗兴大发,正欲欣然举笔时,抬头见到了崔颢之诗,不由赞叹不已,心悦诚服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其后甚至还仿崔颢《黄鹤楼》诗作了《登金陵凤凰台》,其胸襟之开阔,完全没有以诗坛泰斗地位自居。至于他和杜甫的友谊,更是为诗坛称颂的佳话。
李白恨得那么畅快淋漓,爱得又是那么真挚感人,他的这种敢爱敢恨的直率个性使得他的诗风时狂放时飘逸,时 四溢时冲和平淡,但都不事修饰,豪不掩藏内心的感情。
三、李白崇尚清真自然的诗风和他热烈的感情共同作用下,清丽和豪放并蓄
唐以前诗坛,诗风浮艳,充满了脂粉 之气。初唐四杰力除这种颓风,如暗夜中一只荒鸡的啼叫,陈子昂的复古运动象一阵晨风吹过大地,李白的横空出世则如红日喷薄而出,彻底扫除了宋齐梁陈的不正诗道。诗人崇尚古道,主张学习《诗经》反映现实的传统,继承《楚辞》浪漫的风格,提倡建安文学的健康风气。诗人反对“东施效颦”、“邯郸学步”的虚伪造作的诗风,推崇“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的不加雕琢、天成自然的写作手法。他自己的诗也力求清新自然,绝不晦涩不清、雕章琢句。清王士祯说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诗人对谢朓清丽脱俗的诗章的青睐正是自己追求的体现。
诗人一生虽积极入世,但道家清静无为、天人合一的思想也给了他很大影响。唐朝国教虽是道教,但佛教也因玄藏取经而盛极一时,诗人还以“青莲居士”自居,可见释家也给过李白一定影响。这一切加上李白倡导清新自然的诗风使他的许多作品不事雕琢,纯用白描,象《自遣》:“对酒不觉暝,落花盈我衣。醉起步溪月,鸟还人亦稀。”再如《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用词遣句信手拈来,毫不费力,意境恬淡,却让人回味无穷。
清真自然是李白诗风的一个方面,但李白更以豪放诗见长,豪放是李白诗风的主要方面。
共 7724 字 2 页 转到页 【编者按】在“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年代,李白身上的光环一直不曾退去过。诗仙李白的一生,可以说是传奇的一生,浪漫的一生,孤独的一生,桀骜的一生……此文从李白的作品入手,在诗人为人为文方面做了翔实客观的品论。李白的诗歌,不仅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从形象塑造、素材摄取、到体裁选择和各种艺术手法的运用,无不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同时代的诗圣杜甫对李白的评价颇高,称赞李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是被后世所公认的。本文作者观点鲜明,紧扣主旨,或叙或论,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对于诗人李白的成长以及创作背景,做了进一步的补充与阐述,推荐。 ——:柳约【江山部·精品推荐160 120011】
1楼文友: -11 15:06:14 李白最擅长的体裁是七言歌行和绝句,常常是只写眼前景,只说口头语,而有弦外之音,味外之味,使人神远气清,不觉受其感染。
拜读佳作,问好。 用手儿接过梨花盏。
回复1楼文友: -15 17:01: 9 谢谢柳编赏读,奉茶!
2楼文友: -1 18:04:45 饮三分剑气,呷一口豪放,一吞就是半个盛唐,很有见地而有不多得的深度好文。李白的生平我想用杜甫的梦李白中,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来传达,或许白,是一种真,是清水出芙蓉,自然成风致的美。我觉得写赏析的人不仅对其所要赏析的内容有明了于心的概括,对于历史背景和人文风情也要有深入的了解,本人正是如此。谢谢作者作此文,让人赏心悦目的同时又积淀了些底蕴,感谢了 青瓷碗盛雪,白玉炉燃香。
藤黄健骨丸保山男科医院哪家好大同治疗白斑的医院
- 上一篇: 藩国昆阳之战刘秀是怎么击溃百万大军的
- 下一篇 藩国康熙传位遗诏探秘雍正继位是否矫诏
-
中国强切尔西基石无解世界波一个进球穿了三门g
2020-09-16
-
意大利媒体炮轰法拉利蒙扎失利令人意外
2020-07-04
-
广西桂林市内分泌疾病医疗联合体共建推进会
2019-07-16
-
哮喘食疗宽胸理气防复发
2019-07-16
-
辽宁二级以上中医医疗机构设治未病科
2019-07-15
-
医院药学专委会推进饮片处方规范化研究和推
2019-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