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在外从不点的12道“吸油菜”!过节别猛吃这些了
药膳食疗 2019年08月09日 浏览:5 次
摘要:锅包肉是一道东北风味菜,做法是把猪里脊肉切片腌入味,裹上炸浆下锅炸,等到金黄色再捞起,再下锅拌炒就可以了。光油锅至少就要进几遍,其高油的本质可想而知,所以为健康,还是少吃点为好。
近期一项调查显示,在全球早逝人群中,近一半人的死因与油的摄入量过多有关,油摄入过多会导致多种慢性病。
媒体曾报道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 9位心专家为何集体吃素? 用他们的话说 我们每天接触那么多心血管病人,长教训了! 其实他们吃素的真正原因是怕吃太多的油!
心血管专家在外从不点的12道家常菜,可以说个个是 吸油菜 ,每吃一口都在喝油!
12种 吸油菜 千万别点!
1、烧茄子
烧茄子吃着最香,也最下饭。但是你不知道的是,茄子疏松多孔,十分 吃油 。比如,制作烧茄子需要过油,茄子在油里就像一块海绵在吸水一样,一盘汁浓味美的烧茄子实际要吸油40克左右。这些油最后都会被吃到肚子里,十分不健康!
2、地三鲜
地三鲜这道菜主要食材是土豆、茄子、青椒。可这些食材都需要过油炸,过油后茄子会像海绵一样吸收大量的油。这道菜听起来是一道 素菜 ,但经过油炸后其含油量比一碗油滋滋的红烧肉还要多。
、干煸四季豆
干煸四季豆,听起来似乎与过油无关,其实也多半是油炸过的。油炸的干煸豆角不仅热量超标,还有可能带来安全风险。因为在油炸时,四季豆可能外焦里生。而如果四季豆不彻底做熟,就可能导致食物中毒。
4、炸藕盒
虽说藕是的食材,但它的淀粉含量和土豆接近,加之外表裹着面糊,这样富含淀粉的食物经过高温油炸会产生丙烯酰胺等物。同时藕盒上吸附了大量油脂,过多食用对健康着实有害。
5、糖醋里脊
糖醋里脊可以说是老幼喜爱的一道菜,外焦里嫩吃起来口感和味道都很棒。但经过油炸后的里脊肉也可谓是吸油大户。同时,糖醋里脊外面包裹了大量的糖,是个不折不扣的高糖、高油菜。
6、松鼠鱼
松鼠鱼和糖醋里脊一样酸酸甜甜,口感也是外焦里嫩。但主要的问题就在于松鼠鱼经过油炸后才会呈现金黄的样子、外焦里嫩的口感。而经过裹着淀粉油炸后,淀粉和鱼会吸收大量的油。所以并不是一道值得点的健康菜,不如把松鼠鱼换成清蒸鱼。
7、干锅菜
干锅娃娃菜、干锅千叶豆腐、干锅白菜,这些是我们最常点的几道干锅菜。但干锅菜想要达到 麻辣鲜香 的特色,大部分食材需要经过 过油 工序。这样一来干锅菜的含油量就大幅提升。此外,干锅菜一般都需要持续加热,最后大部分油脂都会被菜吸收。
8、水煮肉、水煮鱼
水煮鱼、水煮肉是我们最常点的2个 水煮菜 ,但其实我们吃过的都知道,这根本不是什么水煮菜,就是一道 油煮菜 。虽然水煮肉汤里,上面是油下面是水,但当夹起肉时上面的油会吸附在肉和菜上,十分不健康。
9、毛血旺
毛血旺可以说是一道重庆名菜,同时也是一道非常 吃油 的菜。所有菜几乎是用油来煮,可以说吃一口都是在喝油,一点都不夸张。
10、烤鸭
烤鸭也是一道非常油腻的菜,烤鸭在烤的过程中要不断刷油,同时鸭子本身就有一层很厚的层,切鸭子的时候我们都会发现皮与肉之间有一层厚厚白色脂肪。所以专家建议,吃烤鸭也要少吃这层白油,对心血管确实不健康。
11、土豆烧牛肉
有一类食物特别吸油,那就是薯类食物,如土豆,它的主要成分就是淀粉,淀粉本身就有吸油性,再加上烹调方法不当,经常用来做烧牛肉、炒土豆丝等菜品,更容易摄入不少油脂。还有人爱吃外面的炸薯条,殊不知100克土豆蒸熟后可提供70千卡能量;若炸成薯条,能量就翻了两倍多(150千卡能量)。所以为健康考虑,还是远离这些菜比较好。
12、酥肉、锅包肉
锅包肉是一道东北风味菜,做法是把猪里脊肉切片腌入味,裹上炸浆下锅炸,等到金黄色再捞起,再下锅拌炒就可以了。光油锅至少就要进几遍,其高油的本质可想而知,所以为健康,还是少吃点为好。
每天该吃多少油?
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成年人每天食用油摄入限量为25克,但目前,我国居民人均每天摄入量达到44克,和吃盐一样,远远超过指标。
通利血脉,养阴生肌。内服:用于瘀血阻滞,胃痛出血,胃,十二指肠溃疡;以及阴虚肺痨,肺结核的辅助治疗。外用:用于金疮,外伤,溃疡,瘘管,烧伤,烫伤,褥疮之创面。
两个月宝宝咳嗽
如何微信卖水果
怎么看肾精足不足
维生素D3青岛双鲸
哪些部位能看出缺钙
维生素D滴剂孕妇可以吃吗
陕西最好的性病治疗专科西藏医院治疗牛皮癣哪好
郑州哪家治癫痫病医院好

- 上一篇: 石血的功效与作用_0
- 下一篇 马钱子的功效与作用
-
中国强切尔西基石无解世界波一个进球穿了三门g
2020-09-16
-
意大利媒体炮轰法拉利蒙扎失利令人意外
2020-07-04
-
广西桂林市内分泌疾病医疗联合体共建推进会
2019-07-16
-
哮喘食疗宽胸理气防复发
2019-07-16
-
辽宁二级以上中医医疗机构设治未病科
2019-07-15
-
医院药学专委会推进饮片处方规范化研究和推
2019-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