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国中国当代作家
中药养生 2020年07月16日 浏览:2 次
人物
邓贤,中国当代作家,以创作纪实小说闻名。195 年出生,四川成都人。曾在云南边疆当知青七年,云南大学中文系毕业,现在四川教育学院任教。1982年开始文学创作,主要作品有长篇纪实文学《大国之魂》《中国知青梦》,长篇小说《天堂之门》等。多次获全国文学大奖。
编者按
前几天,书,成了成都人关注的焦点——全国书博会在成都举办,在成交量和参展单位都创下历史新高,各方都对成都书市赞誉有加的时候,成都人忽然之间有了一种骄傲,因为,这个历史文化名城并非浪得虚名,这里的文化氛围,这里的作家,他们的所思所想所具有的价值,放在今天的现实当中,应该值得媒体留下一笔。
适逢新中国已走过60年历史进程,回顾60多年前,中国共产党所代表的先进方向能够取得政权,带领中国走向新的征程,而国民党的统治之所以遭到历史唾弃,其间的历史必然性,放在60年后的今天来思考,都是非常有价值的。
成都著名作家邓贤以成都为写作出发点,披阅包括《蒋介石日记》在内的数千万字资料,走访十余省市及美日等国家和地区,调查采访大量当事人亲历者,闭门四年成书《大转折——决定中国命运的700天》,试图解答大半个世纪前诸多历史疑团。
在前不久草堂读书周的演讲上,邓贤选择了这段宏大纷繁的历史中三个重要转折点进行讲述。
转折点1:转战陕北1 月
结论:得民心者得天下
无论对国民党还是共产党,延安被攻占这个事件都具有标志性意义,它意味着国民党的军事优势发挥到了极致,而共产党的形势则不容乐观。
当时西北解放军仅 万人,胡宗南军队却有20万人,还有飞机、大炮和坦克,死守意味着挨打。但是放弃延安是重大损失,是要下很大决心的,无论国际影响、国内影响以及对于各解放区的影响都很大,当时有评论说怎么看都像是当年红军放弃中央苏区长征的历史重演。
对蒋介石来说,他本来是有机会的,一次是突袭延安,但被熊向晖获得情报。另一次是在共产党决心坚守延安时,蒋命令胡宗南二十万大军切断延安后撤退路,消灭毛泽东。但胡宗南及其将领打的算盘不同,他们并不想与共产党拼个鱼死破。
胡宗南为北伐名将,五十多岁还是单身王老五,称抗战不胜利永不结婚,颇得蒋介石信任。占领延安后他升上将军衔,获云麾大勋章,已从一名军人蜕变为高官和三流政客,战争对他来说只是投机,所以他选择了齐头并进的驱赶战术,企图把共产党赶过黄河,赶到阎锡山的地盘上去,而不是切断后路的包抄战术。 [NextPage]
黄土高原上,毛泽东把党中央分成两部分,自己率领周恩来、任弼时在陕北与胡宗南捉迷藏,刘少奇、朱德去了西柏坡成立中央工委,规定万一不测中央工委代行中央职权。此后整整一年多,毛泽东和中央纵队依靠老百姓掩护,多次化险为夷。
国民党费尽心机,想找出毛泽东藏在哪里,美军顾问甚至动用了最新高科技——外号“黑寡妇”的第一代电子侦察机,每晚在陕北高原上空转悠,其实放哨的解放军早就发现了。飞机从空中发现并锁定中央电台群的位置,但地面军队赶来,反复搜索却找不到人。中央纵队就藏在山沟里,但陕北地形复杂,且老百姓不肯告密。
老百姓为什么不向着国民党呢?抗战胜利后,共产党在解放区实行土改,但凡实行了土改政策的地方,老百姓都站在共产党一边,因为共产党改善了他们的生存状态。蒋介石想争取民心,让蒋经国宋子文弄个方案,结果发现国民党不可能土改,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土地垄断者。蒋介石异想天开,想让政府出钱买地分给贫农,财政部长说,政府赤字数千亿,哪有多余的钱来土改呢?
毛泽东率部队转战陕北十三个月,直到后来离开陕北去了西柏坡,胡宗南始终没有找到他们,这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转折点2:孟良崮之战
结论:将兵齐心则胜失和必败
战役发生前,45万国民党主力重点进攻沂蒙山区,步步紧逼,寻找只有20万人的华东解放军主力决战。此时毛泽东在陕北处境也极其艰难。
粟裕对手是徐州战区总司令顾祝同,人称“顾婆婆”,好脾气。日本留学生汤恩伯是公关高手,除了打仗其他样样精通。黄埔名将张灵甫,抗战名将,四次长沙保卫战中大败日军精锐部队。此时蒋介石采用“中心开花”战术,执行这个战术充当诱饵的就是第七十四师张灵甫。粟裕决心消灭张灵甫,为陕北减轻压力。
汤恩伯兵团采用滚动推进战术,张灵甫整编第七十四师与相邻的黄百韬整编第二十五师、李天霞整编第八十三师各相距十公里,形成“铁三角”。但张灵甫与黄、李关系却非铁三角。李天霞曾是张灵甫的顶头上司,在竞争第七十四师师长宝座时又败给了张灵甫,两人关系更起裂痕。李天霞也曾欧洲央即将就OMT做出独立的决策。 关于通胀情势勇敢作战,但抗战胜利后大权在握,养尊处优,爱敛财 ,这样的将军会舍生忘死地冲锋陷阵么?
两军对垒,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全部主力九个纵队突然包围了张灵甫,切断张灵甫退路。张灵甫给南京电报说,共军上钩了。
大战开始,华野五个纵队进攻张灵甫,四个纵队阻援。而此时黄百韬和李天霞各自距离孟良崮只有10公里路程,各自按兵不动,好像大家都在看戏,看张灵甫打仗。第二天,张灵甫发现援兵没有动静,向南京告状,蒋介石发火了,严令黄、李进攻,黄百韬遂在次日下午开始慢慢地试探性地进攻。而李天霞把师部后撤十几公里,指示前线第56团派两个营进攻,做做样子。师长不想进攻,团长当然更不想攻,于是团长命令营长做样子,营长命令连长做样子。没人怀疑依靠这样的后援,张灵甫死定了。
蒋介石得知两路人马基本未动,愤怒可想而知。他最后一道严厉命令大意是:各级官长如不全力进攻解围,立刻就地正法。
第三天,张灵甫终于快要守不住了,黄百韬全力进攻,一度到达距离孟良崮只有五公里,而李天霞也摆出进攻的阵势,但这时山上传来解放军的军号声,孟良崮战斗已经结束了。 [NextPage]
与此相反,解放军是怎样作战的呢?华野一纵一师担任阻击黄百韬,打到最激烈时阵地多处被突破,师长廖政国身边只剩下几个警卫员,关键时刻兄弟部队四纵一个主力营从指挥所山下经过,迅速支援战斗。阵地守住了,黄百韬与张灵甫会师的计划没能实现,但这个营长和许多官兵却牺牲在山头上。
关于张灵甫之死有多种说法,从某种意义上说,张灵甫是被自己人出卖的,是被战友害死的。
蒋介石把总司令顾祝同、兵团司令汤恩伯全都撤职,李天霞押送军事法庭审判,李用金条买通了南京官场和法官,不仅保住一条性命,而且八个月后就出了监狱,一年后官复原职,一年半后升任兵团副司令,再后来去了台湾,过起纸醉金迷的生活。
转折点 :挺进大别山
结论:对世界认识的差异决定成败
1947年全国各解放区战场形势十分胶着,在陕北转战途中的毛泽东看到这样下去十分不利,于是提出一个战略设想,打到外线去,把战争引向国统区。于是有了“三颗棋子”的战略理论,第一颗棋子就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第二颗棋子就是陈、谢大军渡过黄河进入豫西伏牛山,第三颗就是粟裕率领十万大军渡过长江开辟闽浙赣根据地。第三颗后来没能实现,改为进军苏、皖。
当时刘邓大军所在的晋冀鲁豫解放区是连接山东解放区与陕北的通道,物产丰富,是解放区的粮仓,刘邓大军依托解放区打了不少胜仗。当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命令下达时,许多指挥员想不通,他们认为,像目前这样打下去很稳当,有利条件多,可一旦远离解放区深入敌后进行无依托作战,他们至少面临几大困难和危险,比如要连续突破陇海铁路、黄泛区天险和涡河、沙河、洪河、汝河、淮河等五条江河,无法携带重武器和足够的弹药、粮食,伤病员无法转移治疗等。在这样险峻的形势下,千里跃进的队伍遭到失败甚至被敌人消灭都是可能的。
陕北形势紧张,刘邓从全局利益出发,毅然拉开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序幕。刘邓这种顾全大局的胸怀和胆识,以及解放军官兵坚决服从命令的作风,同国民党高层各自为阵勾心斗角形成鲜明对照。
刘邓大军突然越过陇海铁路,这种不按常规出牌和反常规行动大大出乎国民党统帅部的意料,他们绞尽脑汁,把所有可能性都估计到了,就是没有估计到千里之外的大别山区。因为国民党以自己的眼光来看待刘邓大军的行动,任何一支国民党军队都不可能也绝对没这个能力徒步越过重重艰难险阻和黄泛区天堑到达千里之外的大别山。相信这种差异不仅仅存在于两支军队的能力上,更重要的还存在于两个统帅部对世界的认识上。
在中原地区,国民党兵力比起解放军还是占据绝对优势,曾经有多次机会可能阻挡、拦截、打垮甚至消灭孤军深入的刘邓主力,但国民党未能判明解放军动向,直到刘邓主力涉过黄泛区,蒋介石才如梦方醒。面临五条大河的天堑时,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比赛谁跑得快,这场赛跑国民党军队又输了,他们机械化兵团的汽车常常在公路上抛锚,而步兵的速度往往又太慢。整编第85师 万人抢先赶到汝河南岸,但面对狭路相逢视死如归的解放军时,他们胆怯,退却,眼睁睁看着解放军呼啸而过。他们从解放军的身上看到不顾一切的冒险和视死如归的勇气,这种精神恰恰正是国民党官兵所缺乏的。
淮河是最后一道天堑,水深流急,后面追兵已经赶到。刘伯承司令员身先士卒,亲自为部队探路,终于找到浅滩。这样的事情在等级森严的国民党部队会发生吗?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为打开中原局面,牵制国民党军队主力起到了战略转移作用,他们用勇敢无畏的行动有力地支援了其他解放区的战斗,实现了党中央“打到外线去”的战略构想,为解放军战史写下辉煌一笔。 [NextPage]
采访手记部分城市快递员没有经历系统专业的快递业务培训p>
邓贤在这次讲座前几天给我,邀请我去参加并且告知新书的出版,适逢全国书市在成都举办,成都人空前地对图书给予了关注,而从他滔滔不绝的讲述中明显感觉到他的兴奋。
《大转折——决定中国命运的700天》的写作,从动笔到出版,耗时达4年,邓贤以成都为写作出发点,陆续查阅数千万字的资料,走访美国、日本和全国十余省市,调查采访了大量当事人和亲历者,并在美国胡佛研究院阅读和摘抄了《蒋介石日记》,然后在青城山闭门四年,写成这部读解中国大历史的书。
邓贤说:“我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返回大半个世纪前的战争岁月,解开那个曾经令全世界迷惑不解的历史谜团——为什么在不到两年中,一个占据绝对优势的强大的国民党政权会惨败于一支弱小的装备简陋的共产党军队?在短短的700天时间内究竟发生了什么不可思议的事情?是哪些决定性的原因,偶然性、必然性、外部的或者内部的、历史规律还是现实因素导致了这种惊天转折的出现?作为双方领袖人物的蒋介石和毛泽东,他们在这段历史的关键时期都做了些什么?他们各自做出哪些正确或者错误的重大决定,这些决策产生怎样结果,从而以我们今天看到的方式把中国历史的大车推进至1949年10月1日那个起点?”
四年,对于一个不再年轻的作家而言,就像邓贤自己所言,不是一个可以随意省略的小数目,其间他经历了两次大的事件,汶川大地震和父母双双辞世,邓贤表示,这些经历都给本书的写作乃至他的人生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地震与战争,毁坏与重建,死亡与重生,苦难与辉煌,邓贤想到一个问题:一个人到底能够走多远?邓贤本书的后记便以此为题目,他最后写到:我对自己说,你一直很努力,但请你继续努力下去……
书写历史,不是为了历史本身,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的经验,为了中国的未来。邓贤总结的三个历史转折点,虽然已经过去60多年,但是,蕴含在其中的内容仍然具有价值,即,中国共产党的胜利,是基于把人民的利益放到了第一位。
(实习:罗谦)
灰指甲杀菌药物三个月宝宝胀气腋下有味道是狐臭吗
- 上一篇: 藩国神话禁区第四百五十三章我东方乃是礼仪之邦
- 下一篇 藩国共87字1页转到页编者按运河风情
-
刮痧缓解身体气不顺
2019-07-12
-
感冒不想打针试试中医食疗
2019-07-12
-
蜈蚣旗根的功效与作用
2019-07-06
-
镜面草的功效与作用
2019-07-06
-
北京中医药大学创作的舞蹈诗岐黄志亮相法国
2019-07-06
-
金老梅叶的功效与作用
2019-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