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药养生

胎萎不长的中医奇方妙法

中药养生  2019年08月16日  浏览:7 次

摘要:胎儿在母体生长发育迟缓,以致妊娠二、三个月后,腹形与宫体明显小于正常妊娠月份.经检查胎儿尚存活者,称“胎萎不长”.见于《叶氏女科证治》。《诸病源侯论》称为:“妊娠胎萎燥”。 胎萎不长

[概述]

胎儿在母体生长发育迟缓,以致妊娠二、三个月后,腹形与宫体明显小于正常妊娠月份.经检查胎儿尚存活者,称 胎萎不长 .见于《叶氏女科证治》。《诸病源侯论》称为: 妊娠胎萎燥 。《校注妇人良方》称。妊娠胎不长。。《张氏医通》谓 胎不长养 。名称虽不一.其病实同。本病可致坠胎或过期不产,胎死腹中之虞,临床必须密切观察。如《女科百问》云: 胎之在胞,以气血滋养 若冷热失宜.气血损弱,则胎萎燥而不育.或过年久而不产。

本病首载《诸病源候论》,在其 妊娠胎萎燥候 中指出: 胎元在胞,血气资养,若血气虚损,胞脏冷者,胎则翳燥萎伏不长。 认为其病由 妊娠之人有宿夹疴疹 或 有娠之时节适乖理致生疾病 并令 脏腑虚损气力虚羸 。失于养胎而 令胎不长 。此论成为后世诊治胎萎不长的理论依据。《陈素庵妇科补解》中提出孕妇情怀不畅亦可致病,曰: 妊娠忧郁不解,以及阴血衰耗,胎燥而萎 ;《张氏医通》又有 胎不长者,此必父气之孱弱 的论点,指出胎萎不仅与母体因素有关,还与父体禀赋不足密切相关。治疗方面《外台秘要》中集有验方 鲤鱼长一尺者,水渍没,纳盐如枣,煮令熟,取汁稍稍饮之 十余Et辄一作此,令胎长大。 表明唐以前已有通过长期饮食调补助气血生化以养胎的方法。宋代陈自明则在前论的基础上又提出: 当治其疾,益其气血,则胎自长 的治疗大法。《景岳全书.妇人规》中详述了病因和辨证施治的观点, 受胎之后而漏血不止者有之,血不归胎也。 妇人中年血气衰败者有之,泉源日涸也。 妇人多郁怒者有之,肝气逆则血有不调而胎失所养也。 血气寒而不长者,阳气衰则生气少也, 血热而不长者,火邪盛则真阴损也。 所以 宜补宜固宜清宜温,但因其病而随机应之。 清朝肖慎斋的《女科经纶》则重视中焦脾胃以培长养之本,论有 妊娠以十二经脉养胎,全赖气血以充养胎元,而气血之旺惟以脾胃水谷之气化精微而生血气 ,总以 健脾扶胃为长养之本 。《张氏医通》主张 治胎气不长,必用八珍、十全、归脾、补中之类,助其母气,其胎自长 。

前人历经千余年的实践,对本病的认识渐趋完善,在病因、病机上强调了脏腑气血功能失调,病位明确在脾胃、胞宫,治疗重在辨证求因,立法以扶助中州,补益气血为主,同时也积累了一些有效的治疗方药,并延传至今。胎萎不长西医妇产科称之为 胎儿宫内生长迟缓 (IUGR),系指胎龄准确,而足月胎儿体重低于2500g或体重处于同孕周平均胎儿体重的第10百分位数以下,或低于平均体重的两个标准差,属于围产期主要并发症之一,也是高危妊娠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约50%的病例母体可无任何不适感,一般腹部扪诊仅能发现 0%严重的IUGR。有人统计自1965 1976年在8990例新生儿中,有164例宫内生长迟缓,占1.82%,

而小于胎龄儿(即出生后称为 小样儿 的新生JL)的围产期死亡率较正常儿高5 9倍。近些年来由于强调了围产期保健,特别注意孕期检查及适当处理异常情况,故新生儿围产期死亡率自25.5%下降为10%。不少中西医学者对本病进行着多方面研究探索,并取得了较好进展。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气血虚弱平素体质虚弱或饮食劳倦损伤以致气血生化不足,或因孕后胎漏胎动不安日久耗伤气血,以致胎元失养,生长缓慢。

2.血寒孕妇素体阳虚,或过贪生冷饮食伐伤阳气,寒自内生,以致生化之机被遏,导致宫冷胎元萎缩生长迟缓。

.血热素体阳气偏盛,或平素情志内郁,或孕后情志过激令气郁化火,或饮食过用辛辣之物或过服暖宫药物而酿生内热,灼伤阴血致胎元萎燥不长。

二、病机

胎萎不长主病在胞胎,或由气血亏少失于荣养,或因阳虚失于温煦,或因内热阴血暗耗以致胎元失养而萎弱不长。如若因失治误治或原本病情严重而胞胎失养日久,则将发展为小产甚或胎死腹中。

1.气血虚弱气血乃长养之本,胎在母腹全赖气血供养,若气血亏虚血海不充,则无以养胎,而致胎萎不长。正如张景岳所云: 胎气本乎气血,胎不长者,亦惟血气之不足耳。故于受胎之后而漏下不止者有之,血不归胎也。

2.血寒人体阳气主温煦,脏腑功能和气血之生化无不以阳气为动力。若阳气虚惫则阴寒内盛以致脏腑功能衰弱,气血生化不足且运行迟缓,胞胎亦失于温养,故致胎儿生长缓慢。即如《胎产新法》所云: 血气寒而不长,阳气衰生气少 之理。

.血热血中热盛。灼伤阴津,冲任受损、胎元受灼更失阴血之濡养,以致萎燥不长。正 火邪盛则真阴损也 之故(《景岳全书.妇人规》)。

西医学将本病分为 种类型,即:内因性匀称型宫内生长迟缓、外因性不匀称型宫内生长迟缓和外因性匀称型宫内生长迟缓。

1.内因性均称型宫内生长迟缓在妊娠开始或至少在胚胎期,危害的决定因素已起作用,其主要特点为新生儿的体重、头颈、身高相称,但和孕期不相称;半数有畸形,可危及生命。主要病因为先天性或染色体病变(先天性小胎儿,三位体)、病毒(风疹)或弓形虫感染、中毒或辐射,常伴脑神经发育障碍。

2.外因性不均称型宫内生长迟缓其危害于妊娠晚期才出现,胎儿内部正常,仅营养缺乏,故体重减轻而头围与身长不受影响。常有神经创伤,基本原因为胎盘功能不良或功能失调,常为高年初产,子宫血流不足,胎盘附着异常等因素;以及孕毒症、慢性高血压、糖尿病、过期产等原因。这些因素常在妊娠 5 6周,胎儿正在快速发育,而需动用胎盘储备能量时才发生影响。如能量供应不足,胎儿体重曲线下降,并受到损害,出生后躯体发育正常。

.外因性均称型宫内生长迟缓是一种混合型。由于营养不良,缺乏重要的营养物质(如叶酸、氨基酸等)引起。其特点为新生儿头颈、身长、体重均减小,同时有营养不良状态;如于出生后在细胞分裂期还受营养不良的影响,则脑细胞减少可达60%。综合上述 种类型胎儿宫内发育迟缓的病因可概括为妊娠期营养缺乏、疾病影响和先天异常等几种主要因素,实与中医之胎失所养的病机观极为相符。现代研究认为,孕妇血粘度增高,血流缓慢以致影响了胎盘血流灌注,可使胎儿在宫内慢性缺氧、营养不良,这一观点也为用活血化瘀中药治疗本病进行的临床疗效观察所证实。如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妇产科朱文新等用当归汤加味治疗40例与能量合剂治疗54例IUGR作对照。治疗结果:中药组痊愈 9例,占97.5%,无效1例,占2.5%;西药组痊愈48例,占88.9%,无效6例,占u.1%。治疗后,各项临床指标亦显示中药组优于西药组。

[诊断与鉴别]

一、诊断要点

1.病史应注意孕妇以往体质、营养状况如何,是否偏食辛辣或生冷,有无七情内郁或暴怒过激等;平日有无慢性肾炎、慢性高血压、心脏病、贫血;孕期有无较长时间的胎漏下血和高血压综合征等妊娠合并症;以及有无接触致畸药物、毒物、放射线等病史。

2.临床表现妊娠四五个月后,孕妇腹形明显小于正常妊娠月份,但胎儿仍有活动,孕妇可感到有胎动,检查可闻及胎心音。惟其生长迟缓是主要临床表现。

.产前检查腹部听诊可闻及胎心音,动态测量宫底高度,此为了解胎儿宫内发育的重要方法,能较准确地发现IUGR;宫底高度在孕20 4周增长较快,平均每周增长lcm,孕 4周后增长较慢,平均每周增长0.8 cm,孕40周宫底高度均值为 2 2.4cm。一般从妊娠20周开始,每4周测量一次,28周后每2周一次, 6周后每周一次,若连续2 次都小于孕月值(低于标准曲线的第10个百分位数或停止不变)应诊断为IUGR;此外,五十岚等制定了计算胎儿发育指数的议程式:胎儿发育指数二宫底高度(Cm)一 (月份+1)。如果胎儿发育指数 一 ,表示胎儿发育不良,如在一 与+ 之间,表示胎儿发育序列正常,如 + ,则有胎儿过大可能,或有双胎或羊水过多等异常情况,对诊断IUGR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妊娠晚期孕妇的体重应每周增加0.5kg,若连续 次检查均不增加或增长极缓慢时,应考虑是否本病;对可疑病例应系统进行超声监测检查。

4.辅助检查B超测定胎儿双顶径,是孕1 6周之间判断胎龄的常用指标,每2周一次。正常胎儿在 0周以前双顶径每周增长 mm, 0 6周每周增长2mm, 7周以后增长较慢。若 周增长小于或等于4mm,4周增长小于或等于6mm,则可确诊为宫内生长迟缓。另外,通过B超检测羊水量也有助诊断,若最大羊水池与子宫轮廓相垂直的深度小于或等于2cm,为羊水过少,此为IUGR的特征之一。有报道羊水过少者可有84。4%为IUGR。故此项检查可列为诊断本病的依据之一。

总之,诊断本病应首先在认真核对孕龄无误后再依据以往相关病史及孕妇的宫高、体重及B超测定胎儿双顶径的增长速度作为诊断依据。有条件时还可通过羊水化验胎儿成熟度指标来作为参考。

二、鉴别

首先要确定胎龄,准确了解末次时间及胎动出现日期,以利计算孕周,避免误诊。胎儿宫内发育迟缓须注意与死胎鉴别。死胎若发生于妊娠中晚期,孕妇腹形口渐变小,并且自觉胎动消失,或伴流褐色或紫黑血块,腹中阴冷重坠,葚而Vl出秽臭之气,脉象沉涩等。结合查体、超声、X线等辅助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辨病论治]

临床所见部分孕妇无明显病因亦无自觉症状,仅在产前检查时发现胎儿生长发育迟缓,其表现孕妇腹形小于正常孕月,宫高、体重及胎儿宫内发育各项测量值均低于同孕期胎儿标准,因本病总属于胎盘灌注不足,是母胎间交换减少,故治疗亦多从改善子宫胎盘血循环和补益气血、增强营养为主。具体治疗方法报道较多,如 在综述中列有补养气血者,也有活血祛瘀者,无论何种方法均在临床或实验室研究中获得明显效果,且各项疗效指标所提高的幅度均明显大于西药对照组。

1.三才固本膏(《陈素庵妇科补解》)

组成:天冬180g,麦冬120g,熟地 0g,当归24g,240g,人参 0g,黄芩120g,杜仲120g。

本方具补气养血,益肾助胎元之功。用于胎瘦不长,病本于母血不足者。其母血不充乃由脾胃气虚,故以参、术补脾胃之气而生化气血;再予当归、熟地、乳汁以养血补血;杜仲滋补肝肾之气,固摄元气;天、麦二冬益养肺肾之阴;黄芩清胎热,以除热保阴之意。全方乃清、滋、补而不腻之剂也。

用法:上药熬成,加人人乳、牛乳、羊乳各一盏,白蜜250g和匀再熬,滴水成珠,白糖送下。每次l匙。日 次。服至痊愈。

运用本方时方中乳汁的选取及各药剂量可结合临床实际酌情增损之。

2.当归汤加味(《上海中医药杂志》1988( ):5 7)

组成:当归、白术、芍药、川芎、黄芩、丹参。

本方清热安胎。用于血热胎萎不长之证。

本方以《金匮要略》中当归散作基本方,若有流产史并腰酸腿软者加桑寄生、川断。纳呆便溏,语音低脉弱者,重用当归、白术。阴虚火旺者加生地、地骨皮。阳虚者加肉桂(笔者以为易桂枝、巴戟天等较妥)。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2次服,连服7天为一疗程。

治疗结果:共观察40例,平均每人6个疗程。痊愈 9例,占97.5%,无效1例,占2。5%。西药对照组(用能量合剂)共观察54例,痊愈48例,占88.9%,无效6例,占11.1%。治疗各项临床指标亦显示中药优于西药的效果。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本病临床是以妊娠中、晚期胎儿存活但发育迟缓为主证。再依据孕妇平素体质、有无相关病史、年龄、伴见证候以及舌脉作为辨证依据。如素体虚弱,面色苍白或萎黄,气短懒言,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无力者,乃属气血虚弱之证;如素体阳虚,形寒畏冷,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沉迟者乃属血寒之证。如素体阴虚,烦热少寐,两颧潮红,尿黄便结,舌红苔黄而干,脉细数者,乃属血热之证。

二、治疗原则

治疗应以求因治本,去其所病,使胎元得养能趋于正常发育至足月分娩为原则。古云: 胎气本乎血气而长 胎之长养皆赖母之脾土输气于其子也 长养万物莫不由此 (《张氏医通》),故多以调理脾胃、补养气血为治疗大法,且应连续服用至胎儿生长发育恢复至正常。治疗过程中惟需随时注意动态观察,若胎儿损伤过甚发展为死胎之候,则应尽早以下胎益母为要。

三、分证论治

1。气血虚弱型胎萎不长

(1)临床见证:妊娠二,三个月后,胎儿存活,而孕妇腹形明显小于妊娠月份,形体羸瘦,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心悸,气短懒言,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无力。

胎气本乎气血 ,若孕母气血虚弱,则胎元失养,故虽存活但生长迟缓,腹形小于正常月份。血虚心脑失养故头晕心悸,头面失荣故面色萎黄无华,气虚阳气不布则气短不足以息而气短懒言;气血俱虚,肌肤失于充养故形体羸瘦。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无力均为气血不足之象。

(2)辨证依据:

①妊娠妇女平日体质虚弱,或慢性疾病缠绵,或有饮食劳倦所伤,中州气血化生不足,或孕后恶阻日久,或有胎漏下血史。

②妊娠至中晚期发现腹形明显小于正常妊娠月份,经检查胎儿存活但其生长速度低于正常值;孕母体重不增加甚而减少。

③面色萎黄,形体羸瘦,气短懒言,头晕心悸,舌淡苔薄白,脉细弱等。

( )治法与方药:

治法:益气养血。

①八珍汤(《正体类要》)

组成:熟地、当归、白芍、川芎、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生姜、大枣。

八珍汤是四物和四君之复方。四君子汤健脾补气,四物汤滋阴补血,合方则成气血双补的常用方,其阴阳兼顾,可使阳生阴长,气血运生,故适用于多种虚弱之证。此方用之治疗胎萎不长,意在使孕母气血充旺,胎儿得以温煦濡养则发育如常。

②复方归芍散(《全国验方集锦》)

组成:当归、白芍、白术、黄芩、茯苓、泽泻各lOg,川芎5g。

本方原出《金匮要略》,即当归芍药散(当归、川芎、白芍、茯苓、白术、泽泻)与当归散(当归、黄芩、芍药、白术、川芎)合方,故称复方归芍散。当归芍药散原治血虚气滞夹有水湿的妊娠腹痛,方用当归养血和血,川芎辛温活血行血中之气滞,白芍养血敛阴,缓急止痛,白术、茯苓健脾益气血生化之源,合泽泻而渗湿泄浊,全方共奏养血和营、健脾渗湿、行滞止痛之功效。当归散养血清热安胎,二方合用共行养血清热、益养胎元之功。

制方者用本方通治胎前诸证,有促进胎儿生长发育至足月分娩的功能。在治疗胎萎不长时加黄芪、枸杞子。

2.血寒型胎萎不长

(1)临床见证:妊娠四五个月孕妇腹形明显小于正常妊娠月份,伴见腰腹冷痛,纳少便溏,或形寒畏冷,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沉迟。

素体阳虚,阴寒内盛,生化不足,故胎不长养。脾虚失于温煦,不得健运,故纳少便溏,阳气不达故四肢不温,形寒肢冷。腰为肾之府,肾系胞脉,肾虚元阳不足则腰腹冷痛,阳虚而子宫失于温煦,胞胎失养,故胎萎不长。舌淡苔白,脉沉迟,均为阳气不足所致。

(2)辨证依据:

①素体阳虚畏寒或饮食不节贪凉饮冷,或疾病日久损伤阳气,或曾有殒堕滑胎史。

②妊娠四五个月后又发现腹形明显小于正常妊娠,经检查胎儿存活,但B超检查胎儿双顶径及孕妇本人体重、宫高测量均示增长滞缓。

③形寒畏冷,腰腹冷痛或腰部酸冷,纳少便溏,舌淡苔白,脉沉迟等。

( )治法与方药:

治法:温经散寒。

①长胎白术散(《叶氏女科证治》)

组成:白术、茯苓、阿胶、干地黄、川芎、川椒、牡蛎。

原方即为温宫扶阳,益血养胎,主治宫寒胎元失养者,此病用之最宜。方中白术、茯苓健脾和胃,助化源生气血使胎元得养;阿胶、干地黄、川芎养血益阴以濡胞胎;川椒温经扶阳以煦胞宫。原方用牡蛎咸寒以引诸药人肾而养胎元,但因性寒软散,故此去之。

如肾阳虚腰腹冷痛明显可加巴戟天、杜仲、鹿角片以增强温肾暖宫之效。

②当归汤加味(见 辨病论治 方)

本方养血安胎,温阳暖宫。若腰酸冷痛明显者,可再加鹿角胶、杜仲、巴戟天以增强温阳育胎之力,较用肉桂更稳妥。

.血热型胎萎不长

(1)临床见证:妊娠四五个月,胎儿存活,但妊母腹形明显小于妊娠月份,烦躁不安,口干喜饮,面唇红赤,溲黄便结,或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红苔黄而干,脉细数。

热邪内盛灼伤阴血,胎失所养,故生长迟缓。邪热内扰心神,故烦躁面赤唇红;热盛伤津,故口干喜饮,尿黄便结;虚火内炽迫液外泄,故烦热盗汗。舌红、苔黄少津、脉细数均为内热阴亏之象。

(2)辨证依据:

①孕妇平日体质偏阳盛,或为肝郁火盛,或嗜食辛辣之物,或误服过服温宫药物,或因病失血伤阴,或有屡次殒胎史而令血热内伏。

②孕后四五个月腹形明显小于正常妊月腹形,但胎儿存活,惟形体小于正常月份,孕期动态观察孕妇宫高、体重和胎儿发育,均示滞缓。

③面红口干,心烦潮热盗汗,舌红,苔黄干,脉细等。

( )治法与方药:

两地汤(《傅青主女科》)

组成:生地、地骨皮、玄参、白芍、麦冬、阿胶。

本方滋阴清热,原治阴虚血热月经先期者。

方中生地、玄参、麦冬养阴滋液,壮水以制火,地骨皮清虚热、除骨蒸潮热,阿胶滋阴养血,白芍养血柔肝,敛阴和营。全方滋阴壮水,水足火白干,阴复则阳自秘。用于本病是取其清火热而滋阴血,并酌加柏子仁、火麻仁、肉苁蓉以润燥保津。

4、肝型胎萎不长

肝肾阴虚型胎萎不长的症状是:孕妇腹形小于妊娠月份,胎儿存活,症见头晕耳鸣,腰酸乏力,口干咽燥,手足心热;舌红苔少,脉细滑数等。

症状:孕妇腹形小于妊娠月份,胎儿存活,症见头晕耳鸣,腰酸乏力,口干咽燥,手足心热;舌红苔少,脉细滑数等。

治则治法:滋补肝肾,清热养胎。

中成药:左归丸等。

方药:左归丸加减。熟地、淮山药、枸杞、山萸肉、菟丝子、龟板胶、黄芩、白芍、陈皮等。

5、脾肾不足型胎萎不长

脾肾不足型胎萎不长的证候表现是:妊娠腹形明显小于妊娠月份,胎儿存活,腰膝酸软,纳少便溏,或形寒畏冷,手足不温,舌质淡,苔白,脉沉迟。

治疗方法:寿胎丸合四君子汤或温土毓麟汤。

证候表现:妊娠腹形明显小于妊娠月份,胎儿存活,腰膝酸软,纳少便溏,或形寒畏冷,手足不温,舌质淡,苔白,脉沉迟。

病因病机:胞脉系于肾,脾肾不足,精血匮乏,胞脉失去温养,故胎元存活但生长迟缓,孕母腹形小于妊娠月份;腰膝酸软,纳少便溏,形寒畏冷,四肢不温,倦怠无力,舌淡,苔白,脉沉迟,均为脾肾不足之征。

治则治法:补益脾肾,养胎长胎。

方用:寿胎丸合四君子汤或温土毓麟汤。

处方:寿胎丸。

处方:四君子汤。

处方:温土毓麟汤(《傅青主女科》)。

出处:《中医妇科学》 第三章妊娠病(篇) 第七节胎萎不长(章)

原文:脾肾不足证主要证候:妊娠腹形明显小于妊娠月份,胎儿存活,腰膝酸软,纳少便溏,或形寒畏冷,手足不温,舌质淡,苔白,脉沉迟。证候分析:胞脉系于肾,脾肾不足,精血匮乏,胞脉失去温养,故胎元存活但生长迟缓,孕母腹形小于妊娠月份;腰膝酸软,纳少便溏,形寒畏冷,四肢不温,倦怠无力,舌淡,苔白,脉沉迟,均为脾肾不足之征。治法:补益脾肾,养胎长胎。方药:寿胎丸合四君子汤或温土毓麟汤(1)寿胎丸(方见胎漏、胎动不安)合四君子汤寿胎丸固肾安胎,四君子汤健脾益气,以益气血生化之源,使胎有所养。(2)温土毓麟汤(《傅青主女科》)。

[其他疗法]

1.鲤鱼长 0cm者,水浸没,内盐如枣,煮令熟,取汁稍稍饮之, 十余日辄一作此,令胎长大甚平安。(《外台秘要》)

2.中西医结合治疗左侧卧位,吸氧每次 0分钟,每日2次;予高蛋白饮食,适当补充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类药物。复方丹参16ml+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静滴,每日1次;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胰岛素12U+10%氯化钾10ml十维生素C g+维生素B6200mg+辅酶A100U,静滴,每日1次。复方氨基酸250ml,静滴,隔日1次。7 10天为一疗程。以此法共观察87例IUGR,其中85例经1个疗程、2例经2个疗程,

综合治疗均维持至足月妊娠,有68例(78.16%)经治疗后,宫高、腹围、双顶径和股骨长度均明显增长(P 0.001),新生儿出生体重均 2500g,且无死亡,其余19例治疗效果差是因为孕妇本身疾病严重而疗效不佳。

本疗法应用丹参注射液及低分子左旋糖酐,有活血行滞、疏通微循环、减少血粘度和提高子宫胎盘血流量的作用,故可改善胎盘功能而获显著效果。

[预防与调护]

一、预防

本病属高危妊娠范畴,是围产期各种高危妊娠在胎儿身上的集中表现,也是围产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发病因素孕妇方面占主要成分,约占50%一60%,为此孕后妇女更应注意避免诱发IUGR的因素。

1.忌烟、酒、吸毒。

2.保持情怀舒畅,以使新陈代谢功能旺盛,脏腑气血和调。

.勿乱用药以防导致胎儿畸形或血氧供给障碍。

4.饮食要五味调匀,勿偏食,保证摄取营养均衡。

5.积极治疗妊娠剧吐及合并症、并发症,以防胎盘功能减弱。

6.定期作产前检查,及早发现异常,及早治疗,防止各种异常情况的发生与发展。

7.若孕前服用金匮肾气丸合五子衍宗丸三个月或十全大补汤合补元煎60余剂,气血足,精元旺,方可无虞。

8.胎萎不长的饮食疗法

鸡蛋腐竹糖水:鸡蛋1只煮熟去壳,加腐竹适量同煮,放入白糖调味吃用。

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归15克,生姜几片,精羊肉250克,共煲汤,调味吃肉饮汤。

牛服杞子汤:牛服250克、枸杞子20克,共煲汤调味后饮汤吃肉。

二、调护

1.注意经常取左侧卧位休息,勿过重过多进行体力劳动。

2.注意呼吸新鲜空气,必要时应长期供氧及补充营养物质。

[疗效判定]

治愈:孕妇症状体征消失,腹形增大,并经超声测量胎头双顶径每2周增长 4mm,测量宫底高度增长符合同孕周的增长速度。孕妇体重于孕晚期每周增加0.5kg以上。

显效:自觉症状消失,腹形明显增大,超声测量胎儿双顶径每2周增长 4mm,孕妇宫高每周增长尚 lcm,体重增加接近0.5kg。

有效:孕妇症状、体征有改善,超声测量胎头双顶径每2周增长已达2mm,测量宫底高度增长基本符合第10个百分位数,孕妇体重于妊娠晚期每周增加得较前加快,但尚小于0.5kg。

无效:超声测量胎头双顶径每2周增加仍 2mm,孕妇体重不增加甚至降低,宫底高度增长仍低于正常第10个百分位数或停滞不变。

本品为非甾体抗炎药,仅在至少一种其他非甾体抗炎药治疗失败的情况下使用。可用于慢性关节炎(如骨关节炎等)的疼痛、手术和急性创伤后的疼痛、原发性痛经的症状治疗。

小便黄赤什么原因引起的

灯盏花领军企业发展

小孩流鼻血怎么回事

健康资讯

大千医药

药企动态

沈阳性病医院
兰州专治妇科的医院哪好
河南最好的妇科医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