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减肥

接地气的养生法三调养生法

中医减肥  2019年09月17日  浏览:5 次

  摘要:健康的源泉不在于身体,而在于心性。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里,就把喜、怒、悲、思、忧、恐、惊七种过度的情感冲动,列为致病的原因,称为“内损七情”。“ 三调养生法

  1、调身是基础

  调身就是调整咱们的身体形态,好比盖高楼时打地基,地基牢固结实,身体才有健康的根基。正如古人所说: 形不正则气不顺,气不顺则意不宁,意不宁则神散乱 。所以,从古至今,中国人特别注重一个 相 字,讲究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这其实就是最基本的调身。后来又从行、立、坐、卧中衍生出很多健身的方法,有行功、站功、坐功等,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八段锦、易筋经、等。

  这些传统健身方法在调身上有很多共同之处。首先是身形中正,练功时,讲究式正方圆、不偏不倚、松紧有度、柔和缓慢,把人的身体形态从头到脚调整到最佳状态。其次是引体令柔,拿八段锦来说,整套动作都没有生硬的抻拉,却很巧妙地从手到脚,从大关节到深层筋膜,从四肢到躯干全都进行了伸拉,使身体筋柔骨顺,从而使得脏腑气机升降有序,人体从内到外得以滋养。再有就是简单质朴,传统健身方法大多简便易行,八段锦只有八个动作,循环往复。这也正是传统健身方法的智慧之处,大道至简,越是简单的动作,就越能将调身、调息、调心三者合一,从而发挥身心共养的作用。

  2、调息是关键

  调息在古代又被称为 服气 、 食气 、 行气 等,是通过呼吸吐纳来练养身体的方法,在一呼一吸间搭起身心平衡的桥梁。

  现代生理学把呼吸分为内、外两种,外呼吸是指通过口鼻肺进行的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内呼吸是体内细胞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在古代,有练功者模仿胎儿的呼吸,即胎息,又称先天呼吸,用接近闭息的形式进行。从孙思邈所著的《千金方》来看,胎息仍需要口鼻来进行外呼吸,只是速度和频率非常慢,以致把羽毛放在鼻处也难以察觉出改变。这种呼吸方法很像现代的低氧训练,此时体内的血氧含量下降,具有特殊的生理调节功能,如抗过氧化、抗衰老等,但同时也有一定危险,易出偏差,初练者和自学者不建议盲目练习。

  调息最恰当的做法是和调身相匹配进行。俗话说,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呼吸是体内气血运行的主要动力,在调身的作用下,通过外导肢体、内引气血,可以促进全身气血的运行和输布,从而增强行气活血、脏腑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呼吸有其自动节律性,我们可以顺势而为,不要刻意憋气、弩气,否则容易引起头晕恶心,适得其反。

  当调身变得柔顺舒展了,筋骨皮肉的僵劲儿卸去后,调息就会水到渠成,达到细匀深长的呼吸。这种呼吸可使横膈肌的升降幅度加大,腹腔内压有规律的变动就能对脏腑起到作用,从而提高脏腑功能。

  接地气的养生法:三调养生法

  、调心是本源

  调身和调息其实都是为调心做准备。 达摩西来无一字,全凭心意用功夫。 调心可谓养生的第一功夫。调心又被称为调神、存神、存思、冥想等,其最主要的作用是把散乱的心神调整为有序的意念活动,即 将养其神,意念归一 。

  健康的源泉不在于身体,而在于心性。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里,就把喜、怒、悲、思、忧、恐、惊七种过度的情感冲动,列为致病的原因,称为 内损七情 。 身神同补 是中医的智慧所在,简单来说,就是不仅要祛除身体上的毛病,还要纠正种种不良情绪。五脏都有自己的情绪病,比如 烦人伤肾 ,说的是忧虑、易心烦的人,最容易产生腰腿酸痛、虚痿肾亏等症状,在治身病的同时,还要想办法把 肾神 治好,才是根本。生活中,因伤神而得病的例子还真不少,例如怒伤肝,爱生气的人一般肝都不是很好;肺主悲,小心眼、爱计较的人最容易感冒,衍生肺病等等。

  调心最主要的是把各种情绪控制在平稳的范围内,让上升的怒火降一降,把过喜的心气收一收,将过重的思虑放一放,使心境松柔恬淡。正如《素问 上古天真论》中所言: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调心还可直接作用于中枢,缓解不良情绪对大脑的刺激,降低大脑的应激性反应,从而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达到抵御外邪,祛病强身的目的。

  补气,滋肾,益精,用于气阴亏虚、肾精不定所致的头晕、心悸、目眩、耳鸣、健忘、失眠、疲乏无力;更年期综合症,病后体虚见证书证候者。

如何判断是否肾虚
舒筋活血通络止痛的中草药
宝宝积食不吃饭怎么办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