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是太极拳方达论的理论基础
中药大全 2019年11月03日 浏览:6 次
摘要:)“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违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喀交所适”(《易·系辞下》)
(1)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易 系辞上》)
动静是一种状态,一动一静,刚柔立判。这里刚柔泛指阳阴。在技击中,双方不动,一切矛盾都含蓄着,只要一动,对立的矛盾就出现了,例如:我顺人背;敌强我弱;人刚我柔;人进我退;敌攻我守等等。
(2) 夫乾,其静也专,共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 (《易 系辞上》)
这里讲的是宇宙,然而为引用之于技击。乾为刚,刚在未发之前是专一的。《十三势行功心解》有: 发劲须沉着松静,专主一方。 发劲刚猛,故 其动也直 。坤为柔,其静态是含蓄的,其动是舒展的,故太极拳的圆柔、舒展立论在《易》。
( ) 阈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制品用之,谓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 (《易 系辞上》)
这里阐述了阖、辟、变、通、象、器、法、神八种道理。太极拳经典论著中有: 动之则分 为辟; 静之则合 为阖; 引进落空合即出 为变; 收即是放,断而复连,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 谓之通;招熟为形;听劲为象;蓄劲为器;发劲为法;无形无象,不思而得,谓之神。太极拳之道源于《易》,是很明确的。
(4) 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违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喀交所适 (《易 系辞下》)
这段话的意思是,《易》(包含经和传)这本书不是永远不变的, 易 作为法则一直在变,变动不拘形式,变通在六交之间.,上下两卦变化无常,刚柔相变换,不可作为死法则,只有适应变化而采取对应的办法。这种法无常规的思想不但是太极拳的指导思想,在中国武术史中比太极拳的出现还要早得多.《叔苴手》说: 教剑者有法,及其能剑,忘其法并忘其剑矣。 又说: 未忘法而用剑者,临战斗而死于剑。 《太极拳论》有: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这是太极拳达到神明阶段的描述。 舍己从人 是易之 唯变所适 ,不能从字面解释为 舍掉自己,顺从对手 ,这是遭致失败之路。 多误舍近求远 是《易》之 柔之为道,不利运者 。它还有更深刻的含义,即 为书不可远 。总的意思是,技击之道不拘泥于一成不变的招法和套路。
(5) 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易 系辞上》) 《易经》自身,没有思维,没有行为,是静止的。它是在 感 而 通 ,即对立双方的感应产物。太极拳的 以静制动 的理论基础在此。太极拳的神明阶段被描述为:
无形无聚,全身透空。应物自然,西山悬磬。虎吼猿呜,泉清河静。翻江倒海,尽性立命。
镇惊清热,涤痰消积。用于小儿急惊,手足抽搐,角弓反张,食积痞满,内热咳嗽等症。
儿童眼屎多薏芽健脾凝胶作用
小孩健脾怎么调理

- 上一篇: 吸烟的朋友有这种情况要去检查看是不是喉癌
- 下一篇 刷牙出血吃什么药
-
未来不可估量只有房山一家上榜房山人的身价
2020-07-08
-
压榨油和精炼油有哪些不同呢
2019-07-15
-
奥尼尔对针灸情有独钟
2019-07-13
-
西方医界认为中国针灸治疗不育效果显著
2019-07-13
-
猪獠参的功效与作用
2019-07-07
-
白蝶花的功效与作用
2019-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