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经皮给药是中医的常见用药途径减肥
中药大全 2020年03月19日 浏览:6 次
摘要:中药经皮给药是中医的常见用药途径,药物通过与适宜的基质材料混合制成一类专供外用的固体或半固体剂型,有效成分通过皮肤透入血液循环或组织局部而发挥疗效。 许多中医外治法对于防治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尤其是在其缓解期预防急性发作,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常见方法如穴位贴敷、穴位注射、穴位埋藏、离子导入、针刺治疗、艾灸穴位、拔火罐等不胜枚举,用以协调脏腑,平衡阴阳。其中穴位贴敷的穴位经皮给药方式应用较为广泛。
1.追本溯源
一般认为,中药穴位贴敷用于治疗喘咳症状,源于清代《张氏医通》中的 涂法 。
《张氏医通》的作者张路玉,与著有《医宗金鉴》的御医吴六吉,倡导三纲学说、大气论、秋燥论的喻嘉言,并称为清初三大医家。张氏在伤寒、血证等方面颇有建树,临床经验丰富,理论自成系统,甚有见地。《张氏医通》原以 白芥子涂法 治疗冷哮: 冷哮灸肺俞、膏肓、天突,有应有不应。夏月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往往获效。 其方药如下: 方用白芥子净末一两、延胡索一两、甘遂、细辛各半两,共为细末。入麝香半钱,杵匀。姜汁调涂肺俞、膏肓、百劳等穴。 还在文中重点指出了外敷的用药时间和疗程: 涂后麻瞀疼痛,切勿便去,候三炷香足,方可去之。十日后涂一次,如此三次。 并对其疗效有非常肯定的记述: 如此三次,病根去矣。
张氏以 白芥子涂法 ,选用白芥子、甘遂、细辛、麝香、生姜等药,皆辛香走窜之味,温通开破之品,又借夏月之阳热,意在开化寒凝,纾解经气,以利肺气,平喘咳。
2.贴敷的基本原理
中药经皮给药是中医的常见用药途径,药物通过与适宜的基质材料混合制成一类专供外用的固体或半固体剂型,有效成分通过皮肤透入血液循环或组织局部而发挥疗效。由于可以直接施于患处或相应穴位,药物经皮入血避免了肝脏及胃肠道首过效应,在体内维持恒定、的血药浓度,因此,这种给药方式具有毒副作用小、疗效明确的特点。经皮吸收和透皮吸收维持血药浓度是其主要起效途径。刺激皮肤局部免疫系统或神经组织影响全身状态,也是可能的起效机制。
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是经皮给药的常用方法之一,以敷料贴于相应穴位,故名 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属于针灸疗法中的 天灸 类,又称敷灸法、药物灸法,药物透过皮肤角质层及毛囊、汗腺等,通过经络,由外向内、由表及里直达病所,以鼓舞正气、增加抗病能力。
由《张氏医通》的 白芥子涂法 发展而来的今日之穴位贴敷疗法,已渐趋成熟,广泛用于防治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气肿、肺心病、支气管哮喘、肺间质纤维化、慢性、体虚感冒、过敏性鼻炎、慢性咽炎等多种肺系疾病,对病性虚寒、主症为喘咳的慢性肺系疾患尤为适宜。
当代中医临床,常选用一些具有止咳平喘、温肺化、疏通肺络且具有穿透作用的中草药,捣筛为末、炼蜜为丸,做成贴敷制剂,依据临床辨证和个体差异,贴在患者相应的穴位上,达到针药并用的治疗效果。常用穴位有天突、膻中、定喘、肺腧、脾腧、肾腧等。
穴位贴敷防治咳喘符合中医 缓则治其本 的治疗原则,它不但可以有效缓解发作期咳喘病患者的症状,还可以有效地减少咳喘病患者的发作次数、发作程度,延长咳喘病的发作间歇时间,达到截治病根、驱除夙根、标本兼治、扶正固本、提高抗病能力的目的,从而防治哮喘病。因为属于中医穴位贴敷不经过消化道,很少通过肝脏、肾脏代谢,因此不需要特殊忌口,不需要停服原有日常用药,与口服药物和吸入用药物配合使用,能起到相辅相成的效果。
.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 疗法在夏季伏天进行,每伏第一天为开穴之日。 冬病 是指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易于加重的部分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等多种以喘咳为主症的慢性肺系疾患;在其他季节,受凉后容易发作或使病情反复者,也应属于 冬病 范畴。夏月三伏,以上疾病处于缓解期或相对稳定阶段,经过中医辨证,采用适当的防治方法,预防旧病复发,减少 冬病 发作,或减轻发作时的症状,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这就是中医所说的 冬病夏治 。
祖国医学提倡 发时治标,缓时培本 、 不治已病治未病 。对于慢性肺系疾患缓解期的论治,中医颇有独到之处。慢性肺系疾病患者由于迁延不愈,反复发作,肺、脾、肾三脏之气虚损,加之冬日苦寒,病气缠身,秋冬收摄精气无力,随着春夏肌腠开泄,阳气更显不足,养护阳气,以抵御外邪入侵,对患者很为必要。
《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第二》中讲: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春夏季节,阳气势胜,从其大势而补充人体抵御外邪的阳气,是为 从其根 。浅言之,从立春后天气渐暖,到夏至后气候炎热,自然界阴气渐消、阳气渐长,故称春夏为阳。直到农历的 三伏 天(小暑至立秋),阳气发展至极盛阶段,是一年中气温最高、阳气最旺盛的时候,人体阳气也有随之欲升的趋势,体内寒凝之气处于易解的状态。所以,在此时采取 冬病夏治 的方法,常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4.常见不良反应
穴位贴敷疗法对大多数患者是很安全的,但是有一些皮肤容易过敏的人使用后会出现一些局部皮肤反应,最常见的是局部皮肤发红、发热,甚或烧灼感、刺麻痒感,属于正常的治疗反应。若皮肤发红常无需处理;若刺麻痒感嘱患者不必搔抓,搔抓后不能使痒感减轻,反而引起疼痛。若痒感难以忍受时,可在局部涂擦止痒的药物,如皮炎平霜等。若皮肤起泡,泡内为淡黄色液体,时间短的几小时即可消失,长的可持续数天水泡才完全吸收结痂。气候炎热、贴敷时间长,容易起泡。如果水泡较小,可待其自然吸收,如果水泡较大,可用消毒针头挑破水泡排除水液,保持皮肤不擦破并干燥。
若水泡破裂不小心感染的,局部涂擦消炎膏,外用消毒敷料保护。少见,可能局部有黑褐 素沉着,属正常现象,有的可自行消退。所以,首次接受穴位贴敷治疗时,最好不选择暴露部位的穴位。
对于皮肤容易敏感者,采用贴敷疗法要慎重。贴敷时间以2~4小时为宜;在贴敷药物过程中,如果遇到局部皮肤瘙痒或有渗出现象,应该立即去掉贴敷药物,用温水轻轻擦洗贴敷局部,尽量去除遗留在皮肤表面的药物残渣。
5.主要禁忌证
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总的来说,以急发、实热、虚热等为病性的疾病不适宜穴位贴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合并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肺部感染、支气管扩张症等;②特殊体质(如过敏体质)及皮肤病患者;③贴敷穴位部位皮肤有破损者;④孕妇。
综上所述,穴位贴敷疗法作为一种行之有效中医外治法,有着安全性好、疗效可靠、简便易行等诸多优点,在慢性肺系疾病的防治中大有可为,适于广泛开展。
薏辛除湿止痛胶囊( 华)散寒除湿,活血止痛;鸿茅药酒祛风除湿,补气通络,舒筋活血,健脾温肾;千山活血膏活血化瘀,舒筋活络。三者联合用药,内服外贴,借助三伏时令旺盛的自然阳气、人体阳气,加之药物的滋补之阳,“三阳”相加,疏散寒邪,补益正气,调整人体阴阳平衡,有效改善各种风湿关节疼痛。
白带脓性是怎么回事呢绍兴男科专科医院贵阳中医癫痫病医院
小儿厌食挑食不吃饭怎么办经间期出血的几种原因
宝宝得肺炎严重吗

- 上一篇: 中医闻诊包括哪些减肥
- 下一篇 大脖子病症状减肥
-
未来不可估量只有房山一家上榜房山人的身价
2020-07-08
-
压榨油和精炼油有哪些不同呢
2019-07-15
-
奥尼尔对针灸情有独钟
2019-07-13
-
西方医界认为中国针灸治疗不育效果显著
2019-07-13
-
猪獠参的功效与作用
2019-07-07
-
白蝶花的功效与作用
2019-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