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东城区美术馆东街号计划
中药方剂 2021年11月10日 浏览:3 次
北京市东城区美术馆东街22号,是三联书店总部的地址。不知道是因为看了这家书店部分书籍的原因,还是在中学课本上对它的创始人邹韬奋有些许的了解,每次路过这里,总会驻足、观望,最后走进去,挑几本自己喜欢的书。
一直认为,北京被称为文化中心,和三联书店及其附近的商务印书馆这样典型的文化标志不无关联。正是这些文化地标,点缀了京城的一方古韵,也寄托了知识分子的一分守望。
我的大学校址,毗邻海淀区的国家图书馆,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王府井附近,距离三联书店咫尺之遥。所以,这种近水楼台的便利令我窃喜的程度,外人是难以觉察的。正因如此,我才对三联书店有着一种近乎膜拜的感觉。
树立口碑 追溯这家书店的历史,对于了解今天的“三联”很有必要。原本,三联书店是由三家书店组成,分别为生活书店(19 2年成立)、读书出版社(19 6年成立)和新知书店(19 5年成立)。曾经在中国史的课程中,知道三家书店皆以杂志起家,和报人有着密切的关联。这自然而然,又让从事工作的我倍感亲切。
三联书店在北京的历史始于1948年,当时为了迎接新中国的诞生,三家书店在香港合并,成立了生活书店·读书出版社·新知书店三联书店。后来,随着书店人员多迁往北京,开始了三联的北京时间。
从邹韬奋等创立这家书店伊始,“竭诚为读者服务”的理念便深入人心。所以,数十年的三联史,伴随的是一代代文化人的成长,从豆蔻之年到耄耋之岁,从懵懂无知到心忧天下,积极的文化人是和三联书店一起成长起来的。所以,和它的创始人之一邹韬奋一样,读者自然对这个提供了哺乳贫瘠文化的三联书店怀着一种深深的敬意。
如今怀旧的文化人,对三联都有着颇深的情结。已故国学大师季羡林在《我心中的三联“店格”》中曾言:“我,作为一个老知识分子,经过了多年的观察与思考,把我心目中三联书店的‘店格’归纳为八个字:清新、庄重、认真、求实。”季老的评价,代表了一代知识人对三联的最高评价。
2008年,三联书店举办50周年庆时,书写了一代人三联记忆的《我与三联》也适时出版。包括周有光、季羡林、杨绛等老一辈文化人的名字悉现其中。他们对三联数十年的情感,也许以今天的视角无法完全洞悉。但从他们的行文与追忆中,也能部分地了解三联对于他们的真正含义。
时常听到上一代人对于文化断层的忧虑。在电子图书风行、出版资源日益丰富的今天,文化图书在市场上的号召力的确不似那些络快餐式阅读的饕餮之品。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文化图书是可有可无的,也不意味着忧虑中的“文化孤岛”在不久的将来真的会出现。毕竟,包括有识知识分子和三联人在内的群体,还在为文化的繁荣做着默默无闻的贡献。对于文化忧虑的本身就足以说明这一点。
一个有意义的命题是,今天的青年与中年知识分子,或者渴望读书的人们,如何看待以三联书店为代表的文化标志?显然,在对文化与知识追寻的路上,三联书店仍会起着至为重要的作用,用文化的食粮滋养渴求进步的青年,以季老笔下的八字“店格”来传承三联。
接触过的很多同龄人,都有着因爱屋及乌而喜欢三联的经历。朋友们旅法途中随身携带的《带一本书去巴黎》、课堂上的一本《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抑或是追寻知识分子生活足迹的《八十年代》,都是此一代青年人接触三联、感知三联的自觉行为与方式。
今天,与其将三联书店看作是一个涵盖出版社、期刊、书店的出版集团,毋宁说它是读书人的一片精神家园。从老三联走来,这家书店已经走过半百之年,并将继续走下去。在一群文化守望者的执着之下,使文化之传承先行后续。
(:郭婧涵)
脚扭伤了疼吃什么药好得快太原睾丸炎
洗液

- 上一篇: 北京宣南历史地图集历时年编辑物业
- 下一篇 北京市作协副主席刘庆邦说覆盖
-
裂叶双盖蕨的功效与作用
2019-07-16
-
气罐PK火罐哪个更好
2019-07-16
-
刮痧的痧斑越重越痛越好吗1
2019-07-15
-
采用针灸减肥会有疼痛感吗
2019-07-06
-
陕西宝鸡市中医医院脊柱微创手术出国门
2019-07-06
-
良药桑叶治痤疮色斑
2019-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