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药方剂

中国药膳学与舌尖上的中国

中药方剂  2019年08月29日  浏览:3 次

  中国药膳学与舌尖上的中国

  最近对烹饪很好奇,所以看了《中国药膳学》和舌尖上的中国,浅谈这两者的相同与不同。一个是味蕾的感知,一个是对健康长寿的追求。但这两者都是中华民族在长久的自然生活中智慧的绽放。同样是食,两者有不同的享受。舌尖上的中国,对于自然地馈赠,无论是否怀着感恩的心,但对自然的敬畏是不能少的,敬畏带着害怕恐惧的。也许这个道理大家都听过,只是不曾记在心里,面对利欲的诱惑,便把他抛在脑后。在第一季的,不用小捕鱼,采完蘑菇 后,用松针和枯草把菌丝保护好,这便是智慧,是敬畏。不是所以人都需要去拜妈祖娘娘保佑出海顺利、烧香磕头祈求稻神保佑丰收等等,做这些去显示自己敬畏自然,这本就是功利的,没有必要以这种形式来展示。但面对自然地馈赠时,感恩的心是必须的。就像有人吃饭前要感谢上帝赐予这美味的一餐,因为感恩,所以珍惜。这便是感恩。生活中,人们需要怀着感恩之心。感谢自然给予我们清新的空气、甘甜的水、甚至一片绿、一朵花等等无穷无尽的慷慨。倘若真心感恩,那你便会自然地有心而发地去珍惜和保护,这样便会管好自己的嘴不随地吐痰、管好自己的脚不踩踏草坪、管好自己的手不随地乱扔垃圾,不为了利欲去对其他物种赶尽杀绝等,假若违背,那便不是真心的怀有感恩,因为感恩,所以慈悲。给我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感觉就是《中国药膳学》,如果“舌尖上的中国”是牡丹,那药膳便是兰花。无须出神入化的刀法,无须各种调味料的完美配比,无须精雕细琢的修饰,用“原味”来形容再恰当不过了。药膳中不会出现如川菜的过分辛辣的味道,因为食用药膳本不在味觉,而在调和健康。药食同源,辛辣肥甘之味对身体本无好处,当然不会出现在药膳中。药膳是一种和,具有酸苦甘辛咸淡涩,不同药食的偏性,对人体或清或补,不过药膳性和缓,且大多是具滋补之性。平日无事时,离开电脑,拿起厨具,根据自己或家人的身体情况,做一顿药膳,这过程本就是一种乐趣。在这原汁原味的药膳中,最多也只是用了食盐和味精,花椒,少许辣椒之类的调味品。所以宿舍的同学都说药膳其实很难吃,以前她们的母亲有做过给她们吃。不过药膳的味道固然重要吃到好吃的东西就会身心愉悦,这是常理,但每味食物都有她们的特色,也许药膳不会像美味糕点一样给人以甘甜清新之感,也不会如川菜一般给人辛辣刺激之感,但药膳本身的食补作用便是一种内在的给人愉悦的感觉。就像为什么人们喜欢喝果汁而不喜欢喝中药一样,大多数人也只是能感受这表面的东西,却不能感知隐藏着的味蕾。味道好不一定好,味道不好也不一定不好,也许就是这个道理吧。现在的药膳餐厅也许做不到针对每个人的健康状况,去制定最好的食补方,但可以根据时节、地域、环境的情况制定相应的药膳方,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如多湿之地,就可以多食一些健脾利湿的膳食,“茯苓糕”“薏苡仁粥”就是不错的选择。有人觉得补非常好,但不能滥补。有的家长认为小孩要补,就喝人参汤,但小孩子都是整天蹦蹦跳跳,高兴得不得了,哪里会多虚。她们本就是纯阳之体,给喝人参,但这样要注意的是,一则防剂量过大中毒,二则即使不中毒,也会使体内气血太过而不和,甚至逆乱。对孩子身体有害无益,药膳本意在于调养身体,有病治病,无病强身。但食用不当也会反损性命,犹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当需慎重。这两者都是时间和自然沉淀下来的智慧,是前人留下来的财富。

优卡丹小儿氨酚烷胺颗粒吃多久
宝宝不消化吃什么食物
小孩流鼻血是什么原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