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遵从内心的指引赏析
中药方剂 2020年07月10日 浏览:3 次
参加学习培训,期间每个学员发了一本《长江文艺》,今年第七期。第二天,同去的朋友问我:你看了甫跃辉的小说《亲爱的》吗?我回答没看。他让我抽空看看,说是有想法想和我交流一下。
于是,晚上,同室的朋友睡后,我翻开书,开始阅读,一直到凌晨一点。
故事很简单,一个男人爱上了一个有夫之妇,两人之间发生了婚外情,而且持续了十年之久,最后,男人要结婚了,女人也准备为丈夫生一个孩子,所以,好说好散,各自回家。
婚外情,从家喻户晓的潘金莲和西门庆,到如今充斥荧屏的烂俗电视剧,早已被人写滥,要想有新意,实属不易。这一篇《亲爱的》,另辟蹊径,婚外情只是一个载体,核心却是一个爱情故事,而爱情,也仅仅只是一个人的爱情,一个叫陈昭辉的男人的爱情。一个人的爱情,叫单恋,如果写单恋,小说又会落入俗套。一个相信爱情的男人,和一个不相信爱情的女人,如何发生婚外情呢?常见的写法是,男人使出十八般武艺,终于让女人相信爱情。这种毫无新意的写法,只会贬低读者的智商。在小说中,作者最终让他们以性联接在一起。
这正是小说遭我的朋友诟病之处,他说:这不就是一篇描写性的小说吗?《长江文艺》这样的纯文学期刊能发这样的小说,我对他们的价值取向表示怀疑。
描写性的小说怎么了?性,不是生活的一部分吗?没有性,人类如何繁衍至今?没有性,万物如何生生不息?没有性,世界如何阴阳平衡?性,其实是自然界中最原始最正常最应该的存在,古人类的生殖崇拜,不也包含性吗?性,承载着人类繁衍的重任,却被贴上丑陋的标签,这正常吗?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构建了一个所谓的文明社会,性,这个生活中的常态,变成了遮遮掩掩欲说还休的非常态,变成了男人们酒足饭饱后的消遣。描写性的小说,不是涉黄就是被禁,远一点的,有《金瓶梅》,近一些的,有《废都》。可是,在欧洲,性从来都被认为是人性中最正常的一部分,是可以坦坦荡荡拿到阳光下说的东西,关于涉及到性的小说,《查泰来夫人的情人》应该是大家都熟悉的。即使在亚洲,日本的性小说也是很有名的,《失乐园》就是最好的例证。这些足以说明,性的丑陋与否,不在于性本身,而在于人的观念。当下有一种观点:女人被非礼,是因为衣服穿得太露。衣服太露,引得男人想入非非,不自觉地犯错误。可是,几千年前的柳下惠,为什么能美人坐于怀而心不乱?难道说他不是男人吗?说到底,还是个人问题。真正意义上的小说,关注的是人性,而性正是人性中不可缺失的部分,为什么不能写呢?身处两地的陌生男女,他们之间如果没有身体的接触,没有本能的饥渴,仅只有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在今天这个社会可能吗?写出来会有人相信吗?性,让这个故事更真实!
这里还要说到一个问题,那就是作者水平的高低。同样是描写性,有人写得很美,有人写得很低俗。正好手头上有一本刊物《清江》,刊载了一篇名为《茶园之死》的小说,本来我没看,可是有学姐义愤填膺,说黄色小说竟然在正规刊物上发表,简直瞎了眼。我大致浏览了一下,知道了故事的梗概,对语言真的不敢恭维,性的描写就是 裸的恶俗的,让人读来倒胃口的。性没有爱的成分,只剩下欲望,哪里还有美呢!而甫跃辉的小说《亲爱的》则不同,描写性的部分,是为了营造一种爱的氛围,或者说是男主人公陈昭辉爱的表达。我认为,在这里,性并不是作者要表达的重点,一个男人在爱情历程中内心的犹疑和彷徨,挣扎及变化,才是最真实最重要的表达。
至于说到纯文学刊物的价值取向,我没有任何怀疑。我不知道如何界定纯文学,如果认为没有性就是纯文学,这无异于掩耳盗铃。《红楼梦》《水浒传》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妇孺皆知,它们里面不是都涉及到性吗?如果说《红楼梦》《水浒传》都算不上纯文学,那到底什么是纯文学?如果这所谓的纯文学从不涉及人性中重要的部分,那它的价值又在哪里?我一向认为,文学刊物并不判断故事中人物的对错,只是向大家展示生活中的真实,而判断则由读者根据自身经验和体会决定。
朋友还说:整篇小说表现的主题是,现代社会人的道德观和爱情观的崩溃。我不能苟同。我以为,作者只是想展示给我们一种不同的生活方式。男人相信一见钟情的爱情,称女人为亲爱的,而女人根本不相信爱情,称男人为傻逼。如果说她的第一次背叛纯属被动,那么后来长达十年的背叛,又该如何解释呢?是爱上了陈昭辉,还是是一种长期压抑的宣泄?(“她丈夫把她那条街上所有宾馆的都打了一遍”,“听得出,丈夫一定是不高兴了,一个劲儿谴责她。”)其实在文章的开头就说,“女人在婚前就是个把男女关系看得很淡的人”。作者用了“看得很淡”这样的字眼来描述女人对男女关系的态度,是否暗示着女人对性是跟着感觉走,无视道德?这样看来,女人的背叛就不能简单的划上对错。面对自己的背叛,她没有坦然,内心一直处于纠结状态,不仅不愿意离婚,还想要给丈夫生个孩子,最后主动跟陈昭辉断了联系。你能说她虚伪不善良吗?人性的复杂,就在于此。长期以来,我们写一个人,要么坏得像恶魔,要么好得像圣人,这真实吗?生活中,人都有两面性,坏人可以有好的一面,好人也有恶的一面,如果文学作品一味地把人物脸谱化,读者根本就不会看这种低智商的东西。好的文学作品,善于表现人性的复杂性。陈应松老师说:要用文学把一个无情的杀人狂擦拭出一点人性??????更何况我们笔下的普通人呢?跟朋友观点相反,我倒认为女人最后的选择,是对家庭的认可,是道德的回归。至于小说最后,陈昭辉骂自己是无耻之徒,我认为是对他爱情观的一个总结——他已经不相信爱情了,这是否又可以理解为,道德是爱情的刽子手?
我无法说清楚这个故事中谁对谁错,但我知道,开始也好,结束也好,爱也好,散也好,他们都是遵从了心灵的指引。这就够了!
共 229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曾经有人这样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价值观思维方式的不同,每个人对同一事物都会有不同的理解。从作者在对这篇文章简析的时候,另辟佳径并不是只从自己角度,那样毫无新意的叙述,而是通过朋友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出发。对于作者研究的话题,我们或许有自己不同的见解,但那又何妨呢?正如作者最后所言,遵从心灵的指引,倾听内心深处的召唤,这样才能真正认识自己。【:张朝阳】
1楼文友:201 - 21:49:21 欢迎作者投稿江南烟雨社团,祝您写作愉快 爱好文学,与文学一起成长!
镇江好的白癜风医院六盘水白癜风医院武威治白癜风哪里比较好
-
裂叶双盖蕨的功效与作用
2019-07-16
-
气罐PK火罐哪个更好
2019-07-16
-
刮痧的痧斑越重越痛越好吗1
2019-07-15
-
采用针灸减肥会有疼痛感吗
2019-07-06
-
陕西宝鸡市中医医院脊柱微创手术出国门
2019-07-06
-
良药桑叶治痤疮色斑
2019-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