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诊断

入伏之际侃寒暑美食

中医诊断  2021年01月03日  浏览:3 次

“入伏”之际侃寒暑

今天(7月12日) 入伏

按照今年的农历,入伏的时间是7月12日。头伏、中伏和末伏的时间分别是7月12日—7月21日、7月22日—8月10日、8月11日—8月20日。

三伏天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古人认为,在这样的日子里,养生的方式就是要 伏 着,宜静不宜动。

古代中国人对三伏天特别重视,北方人还规定了饮食 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不过,南方人似乎没有这样的习俗,大热天的胃口不佳,吃一点清凉开胃消暑的东西就好。

从我对气候的偏爱上说,我倒是喜爱稍热一点。有时天马行空地想,若能在气温中选择5度的自己喜爱温度范围,我会选27—32度。

现在的住宅,建筑结构好,墙也厚实,今天外边35度,家里才28度(自然室温)不像过去的上海 鸽子笼薄薄的板壁,四处通风,夏热冬冷。

朋友们总认为我是北方人,应该喜爱冬天。

实际上这是个误解。正相反,我对北方的冬天即使不是 深恶痛绝但也绝谈不上喜爱。

童年时代还好,那是无忧无虑的年代。那时冬天雪也多,一下就是厚达三、四十公分。外面一积雪,我们的乐子就来了,打雪仗、滑雪、滑冰,从早到晚不回家。就不知道什么是冷!

寒假在家一个月,至少有一半以上的户外活动时间离不开冰雪。大院里高高的大煤堆被我们改造成了 速降滑道平地被我们浇成了滑冰场。

厌恶冬天,始于 下乡

那时还没有什么 温室效应乡下的冬天,零下30多度是常事,甚至达到过接近零下40度。那儿不但气温低,而且风大。刮起大风来,在路上都站不稳,真是寒风刺骨、脸上似的感觉。

东北的习俗,到了冬天,场院(晾堆粮食的场所)里的活儿结束,交完公粮,就开始漫长的 ”猫冬,直到来年开春,冻土开化,才开始 ”备耕。

可惜,我们正赶上 好时候,冬天不许 猫冬,要 农业学大寨,兴修水利工程。即天寒地冻、冰天雪地的,在大野地里挖沟、修渠(挖的沟渠就从来没用过)地冻的象石头一样邦邦硬,使出吃奶的劲儿,一镐头刨下去,地上一个小白点。就这干活还不敢停下来,倒不是有人,而是实在太冷了,零下30多度,野外无遮无挡,干站上10多20分钟就能把你冻僵。

身上一件破棉袄,腰间扎根麻绳,肚子里没有什么油水,吃不到任何高热量、高蛋白的食物,本身抗寒加拿大方面使用三个独立空调来辅助疫苗的运送工作能力就不会有多强。不要说干活,在野外呆一天就绝对是 酷刑

晚上回到 青年点,室温零下(最低达到过零下18度)端来一盆水,里面有半盆是冰,脱光膀子擦洗一下再休息。现在回想起来还是不寒而栗!

我曾将此经历对少数朋友们讲过,有人不理解 屋里那么冷,为什么不多烧柴取暖?

我愕然,不禁想起那个典故 何不食肉糜晋惠帝:百姓肚子饿没米饭吃,为什么不去吃肉粥呢?。

舍不得柴禾烧热水,谈何烧柴取暖?

秋收之后分得的一些秸秆,再加上我们业余时间在在草甸子(未利用的湿地)里收集的茅草、树叶等,象宝贝一样认真地堆放在青年点的院子里。30个人的做饭,煮猪食等,全靠它了,至少要坚持到来年的夏秋季。怎么敢随便挥霍?

那儿的冬季,从10月中旬到来年4月中旬,漫长的日子里,放眼所见,看不到一丝绿色。春天来临,大地开始泛青,看到久违的绿色,总有揪一把绿草塞进嘴里嚼嚼的冲动!

早年在,和同事们一起去过北海道最北端,放眼看去,海上的冰面一直连接到 北方四岛。那天是零下48度!同事们从未经历过这样的寒冷,个个那个兴奋劲儿啊。只有我,是无动于衷。

顺便说一句,看到国内的电视剧、小说里有鬼子讨伐东北抗联的场景,说 人没见过大雪,进了雪原就玩儿完”这是误解。的海沿岸(即面向韩国的那条地带)是有名的 豪雪地带”冬季经常积雪几米深。我曾去过一个小山村,山间公路旁的标杆上的红印是历年积雪深度记录,积雪最深记录达到2.6米,一冬天小山村都与外界隔绝。

住到上海了,经常有朋友提议,冬天去黑龙江看雪、看冰雕。我从未响应过,实在是对寒冬缺乏兴趣。

下乡 时,夏天的几个月里,早上四、五点钟起床马上去 上工,中午回来吃饭,稍事休息之后,再去 上工,一直晚8点多才能收工回家吃饭。一天两顿饭,在烈日暴晒之下劳作15个小时以上,身上晒得直冒油。

那时农忙季节(除了冬季)没有休息日。尤其是夏季,每天长时间劳作确实疲惫不堪。唯一的休息日就是下雨天,我们称为 雨休”早上到了 上工” 时间,勉强睁开眼睛,挣扎着将仍未歇过乏的躯体坐将起来准备穿衣时,一看外面在下雨,那是最高兴不过的事情。二话不说,马上躺倒,一分钟不到就重新进入梦乡。

雨休 有3怕:1. 以为是 雨休 刚重新睡着,雨停了,只得慌忙爬起来往队部跑。2. 青年点和队部隔着一条30多米宽的小河(汛期宽度增加一倍以上)小河上只有一个用歪歪扭扭的树干搭的独木桥(真是凑和着 搭 在几根立柱上的,一踩直晃)雨后鞋底粘上泥非常滑,经常从桥上掉到河里;3. 走到了地头,远的有五、六里路,还没开始干活就开始下大雨,马上全体拼命地往回跑。这一趟算是白折腾了,浑身被浇透不说,还没有工分。

夏天虽然也非常辛苦,但总觉得要好过冬季,起码不必受冻,有蔬菜吃。青年点自有菜园的蔬菜,多到吃不完,经常让关系好的 贫下中农 进菜园来随便摘。稍微勤快一点,午饭之后放弃休息,可以去屋后仅几十米远的小河里捕鱼、捞虾。运气好了,能捕到2—3斤重的 黑鱼棒子即黑鱼挖点泥巴把鱼裹严实,扔到火堆里烤熟,那叫一个香。有时一个小时就能捞到半桶小鱼虾,洗净后做成鱼虾炸酱,拌上蒸熟的茄子、土豆,再放上一大把葱叶,一个人能美美地吃上一小盆。那可是纯天然的野生鱼虾,现在有钱也没有地方去买。若再有精力,就到生产队的菜园里顺个西瓜、甜瓜尝尝鲜。我们戏也将一同出席称为 幸福生活二三事,也算是苦中作乐吧。

曾在东京工作过多年。我倒是感觉那儿的气候和上海很相似。那时也是年轻,冬天一件衬衣,一套西服,外加一件薄风衣,也就对付过去了。与冬季相比,夏季倒是挺难受。因为再热的天也得西装革履。这样 全副武装 挤早高峰地铁,确实很遭罪。高峰地铁的拥挤程度,可称为世界之最。那真是前胸贴后背,挤成了沙丁鱼罐头!

那时国内空调还不多见,但在已经普及多年。因此,在班上倒是蛮惬意。

有段时间公司里来了几个美国人(含美籍港人)这下可难受了。这几个,冬天将空调调到35度,夏季将空调调到15度,我行我素,我也只好跟着受罪。后来我多少有点权了,我马上硬性规定 空调一年四季定为25度,除我之外任何人不许动空调! 没成想竟然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欢迎。

我总觉得,人是具有天然 人体调温功能 的。热了出汗,冷了哆嗦,就是 人体调温功能 的体现。将人置于恒温环境,则将丧失 人体调温功能。

早年在上海上大学,那个年代,不要说空调,连电风扇都没有。夏天最热时(尤其是暑假前的期末考试)下了课,低头一看出的汗在椅子上竟然积成了一滩水;早上起床,凉席都是湿得透透的。就这也混不在乎,到水房,一盘凉水兜头冲下去感觉爽得不得了。

时代在变,生活方式也在变化。现在冬夏的过法已与几十年前无法同日而语。

想起的一个笑话:老师带着中学生外出旅行,晚上学生要洗衣服,老师递过去一块洗衣板。那个学生 研究。 了半天,问老师 这个板子上也没有电源线,怎么插电源啊?

不要说再过多少年,现在恐怕就有些人不知道怎样以最简单、自然的方式渡过盛夏、寒冬!

有一句戏言,叫做 正负一度。就是形容有的人,气温降一度,就要开热风;升一度,就要开冷风。与那几个老美相比,这是另一个极端。

我多年一直坚持早起晨练,即使 ”三伏、”三九 也不中断。”三伏天 晨练回来,我常对老婆说:”全湿透了,可真痛快! 夏天出了汗,回家马上一罐冰啤酒一口气喝下去,真是爽上天的感觉!

三九天 晨练回来,我绝对不会对老婆说:太冷了,都冻透了!

这就是夏天和冬天的区别!

当然 ”三九天 晨练,只要动起来,就不会感觉冷。不同之处还在于,”三伏天 晨练,起床没有任何犹豫,一轱辘就爬起来,外面还比家里凉快。”三九天 晨练起床,从暖暖的被窝里钻出来总要 思想斗争” 几分钟。

扯了很多,最后还是要祝愿各位,伏天 多保重,平安、健康!

记住要多喝冰啤酒啊,呵呵!

本文相关词条概念解析:

入伏

入伏,意指进入三伏天。“夏至三庚数头伏”,这是确立初伏的依据。今年(2016年)夏至后第一个庚日是6月27日(庚辰),第二个庚日是7月7日(庚寅),第三个庚日是7月17日(庚子),所以2016年从7月17日开始入伏,初伏从7月17日~7月26日共10天,中伏为7月27日~8月15日共20天,末伏8月16日~8月25日共10天。今年三伏历时40天。

西宁治疗早泄哪家好
鹤壁白癜风治疗医院有哪些
武汉治疗前列腺炎哪家好
友情链接